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萧亭
南萧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45
  • 关注人气:1,7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蛋形蜗居,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

(2010-12-05 12:32:46)
标签:

蛋形蜗居

生活

创意

时尚

分类: 论建
今天,报纸和微博上都在讨论蛋形蜗居被从大院搬走的事情。

http://s8/middle/56b3beb7h96a35a6bee97&690

我关注蛋形蜗居的时间和很多建筑学背景的豆友差不多,都来自于戴海飞在豆瓣上的一篇文章《城市下的蛋》。其实我关注时已经有三位数的推荐者了。但我没想到我关注的第二天就惊动了专业以外的媒体,导致这个话题上了新浪微博的排行榜。

然而,在影响力扩展的同时,舆论的导向也出现了变化。一个富于创意的、乐观的、自信的行为,变成了在高房价压力下苦涩的、无奈的选择。就像网友无叶沙椤所说,大家更多投以廉价的同情,似乎这个行为是买不起那千篇一律的楼房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忽略了对于居住形态多样性的追求本就是人之天性。为什么地下室或者蛋形蜗居肯定就比不上“两室一厅”的标准房型呢?

蛋形蜗居脱胎于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在深港双年展上的参展作品“城市下的蛋”。不过在蛋形蜗居之前,我真的没注意这么一个作品。玻璃钢光滑的外表,和供K歌等时尚城市生活使用的内部空间的确很巧妙,但明显仅仅属于展览的创意。标准营造的朋友们与我的年龄相似,我们这一代也许会把一些狂想式的创意留给竞赛、留给展览,但总习惯于把狂想和真实的生活保持明显的距离。

戴海飞在标准营造实习的时候参与过“城市下的蛋”的设计工作,实习结束后他决定把这个设想付诸实现,真的为自己制造一个在北京生活的蜗居。新一代的建筑人真的会推动创意和狂想变成现实,将创意和狂想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这件事最触动我的地方。原来标准营造的参展作品中玻璃钢的工业化营造被一群年轻人改造成用钢筋、竹子、麻袋等日常材料搭建而成的,草根气十足的蛋形蜗居,也是一种难得的再创造。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群年轻人搭建蛋形蜗居时创造的快乐,小孩子趴在钢筋搭起的初步框架间开心的笑脸,和蛋形蜗居搭建成功后他们一脸满足的合影,让我感觉到年青一代的朝气和潜力。搭建步骤的有条不紊和周密安排也可以看出他们卓越的自发组织能力,可以看出年青一代绝不是像老一辈忧虑的那样。

蛋形蜗居所代表的居住方式,一种并不追求完美和齐全,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条件,但却给自己保留一点虽然只够容膝,但充满个性化的品质和时尚魅力的私人领地。这比缺乏特色的“两室一厅”标准房型要更加引人深思。蛋形蜗居无疑有不完善之处,不过既然能够造出来,那么,在住人的过程中将其不断完善,使其更加舒适可人应该并非难事。

但是蛋形蜗居还是被搬走了。除了与相关规定的一些出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戴海飞在后来的豆瓣日记上说的,因为媒体的报道引来了大量围观,以至于影响到了大院里面其他公司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看来,我们仍然习惯于把富于创意的行为当做怪异的事件来围观。如果真的有房产公司为了鼓励这种创意行为送给他“两室一厅”的标准房型的话,或许更代表了用平庸来鼓励创意的社会惯性思维。我期待的是大家对未来类似戴海飞这样的行为,回之以欣赏和钦佩的目光,而不是廉价的同情或怜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