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

标签:
形式 |
分类: 论建 |
从方振宁先生的博客上阅读了伊东丰雄对保罗·克利绘画的一种解读(来自伊东丰雄《衍生的秩序》)。这里,伊东丰雄既是在解读克利的几幅画,又是通过克利来观察和体验自然中一种形式的微妙之处。以前读过的H&deM的一些文字,尤其是其似乎文不对题的《自然史》,也有很多类似的有趣观察。
形式,英文中的form,不仅仅是外形,也含有秩序的意思。从中文这两个字来说,第二个字“式”与这个“秩序”的含意不无关联和对应。但现在我们,至少我周围的语境里面,谈起形式,似乎大家脑子里的反应只剩下了“形”,那个“式”似乎可以忽略了。
别误会,这个“式”,并不仅仅是构图原理这种来自于理性分析的知识。这种秩序,来自于体验多于分析,来自于感性多于理性。这种“式”每个人所看到所得到的或许不同,但绝非仅仅是个人才华的表现。才华横溢的表现主义能创造出动人的“形”,而“式”却需要通过真诚而敏感的体验才能够获得。
由此我想到了引用德国小说家赫尔曼·黑塞《德米安》中的一段描写:“小时候,我就喜欢欣赏自然中异乎寻常的形状,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被其魔力,那混乱而又深刻的语言所深深吸引。蜿蜒的树根、岩石的彩纹、浮于水上的油迹、玻璃杯的裂痕……对这种意象的观望,对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的迷醉,令我的内心和衍生出这些意象的意志融为一体——很快,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将其视为自己的情绪,用之于自己的创造……没有任何一种历练像观火者一样,能以如此简单轻巧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便是创造者,意识到自己心灵是世界永恒创造的一分子。这恰恰就是运行于我们心灵和自然中的不可分离的神性……”
黑塞的这种观察和体验的方式可能源于古代印度。而宋代以后,对儒家经典里著名的“格物致知”的一种理解,与黑塞这种体验方式有相似之处。伊东丰雄、克利和H&deM的观察、黑塞的描述,以及“形式”二字里的这个“式”字,严格地说,以我的这种方式混为一谈稍显混乱和随意。但这些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一种与秩序相关的感性体验。
形式不仅仅是一个外表,或者外壳。形式本身有自己有趣的秩序,自己多重的层次,多重解读和体验的可能。一个突出的“形”令人惊艳,但“式”的存在,可以让“形”变得耐读,耐于咀嚼和回味。形式本身所拥有的丰富内涵,并不亚于功能、技术等其他范畴。形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呈现,肯定会与功能、技术等其他因素发生有趣的互动关系,无法简单用“追随”或“决定”这样的口号来概括。
实际上,即使是“追随”或“决定”,也有形式以外的其他要素如何转化的接口问题,这也可以作为“式”的一部分来讨论。形式,虽然在实践中被我们过分强调,但强调的仅仅是“形”,而这种强调却在口头上被唯恐避之不及。形式,即使在理论语言中也没必要边缘化。因为其虽然未必是设计的出发点,但一定是设计的最终成果。
摘录伊东丰雄部分文字:
克利(Paul Klee)于1926年所画的素描《湍急溪流里的鱼群》,极为直接地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观点。诚如标题所表现的那样,湍急而具有漩涡的水涡中,有数尾鱼正跃动着它们的身体。为了表现出它们充满速度感的动作,鱼的形态虽用了好几条的平行线来加以描绘,但这些线条却在尾巴的部分交错,而消失在漩涡当中。鱼眼和鱼鳍都被画成小漩涡,而几乎和溪流整个同化成型。鱼群之间及鱼和水在这里就像是被解开的绳子那样彼此笼络交合地扭在一块,以一种暧昧的关系彼此交融。也就是说这个体与包含着它的液体浑然而成为一体,作为个体的鱼看起来就像液体运动的轨迹,而相反地也可以说水的液体运动在某种状态被凝固起来,而看起来就像是正逐渐形成鱼型的模样。
http://s10/middle/56b3beb7h91f48adb4459&690
……
恐怕对克利来说,都会是毫无疑问地把鱼、蜗牛这些动物,以及花、果实等等,甚至是人体都视为等值存在的流动体,并且是不断持续成长的时间之流的存在。然后这样的流动体似乎也就只能融解在水与大地及天空,亦即来自于自然,同时也回归自然、而与自然同化的存在。
形式,英文中的form,不仅仅是外形,也含有秩序的意思。从中文这两个字来说,第二个字“式”与这个“秩序”的含意不无关联和对应。但现在我们,至少我周围的语境里面,谈起形式,似乎大家脑子里的反应只剩下了“形”,那个“式”似乎可以忽略了。
别误会,这个“式”,并不仅仅是构图原理这种来自于理性分析的知识。这种秩序,来自于体验多于分析,来自于感性多于理性。这种“式”每个人所看到所得到的或许不同,但绝非仅仅是个人才华的表现。才华横溢的表现主义能创造出动人的“形”,而“式”却需要通过真诚而敏感的体验才能够获得。
由此我想到了引用德国小说家赫尔曼·黑塞《德米安》中的一段描写:“小时候,我就喜欢欣赏自然中异乎寻常的形状,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被其魔力,那混乱而又深刻的语言所深深吸引。蜿蜒的树根、岩石的彩纹、浮于水上的油迹、玻璃杯的裂痕……对这种意象的观望,对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的迷醉,令我的内心和衍生出这些意象的意志融为一体——很快,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将其视为自己的情绪,用之于自己的创造……没有任何一种历练像观火者一样,能以如此简单轻巧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便是创造者,意识到自己心灵是世界永恒创造的一分子。这恰恰就是运行于我们心灵和自然中的不可分离的神性……”
黑塞的这种观察和体验的方式可能源于古代印度。而宋代以后,对儒家经典里著名的“格物致知”的一种理解,与黑塞这种体验方式有相似之处。伊东丰雄、克利和H&deM的观察、黑塞的描述,以及“形式”二字里的这个“式”字,严格地说,以我的这种方式混为一谈稍显混乱和随意。但这些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一种与秩序相关的感性体验。
形式不仅仅是一个外表,或者外壳。形式本身有自己有趣的秩序,自己多重的层次,多重解读和体验的可能。一个突出的“形”令人惊艳,但“式”的存在,可以让“形”变得耐读,耐于咀嚼和回味。形式本身所拥有的丰富内涵,并不亚于功能、技术等其他范畴。形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呈现,肯定会与功能、技术等其他因素发生有趣的互动关系,无法简单用“追随”或“决定”这样的口号来概括。
实际上,即使是“追随”或“决定”,也有形式以外的其他要素如何转化的接口问题,这也可以作为“式”的一部分来讨论。形式,虽然在实践中被我们过分强调,但强调的仅仅是“形”,而这种强调却在口头上被唯恐避之不及。形式,即使在理论语言中也没必要边缘化。因为其虽然未必是设计的出发点,但一定是设计的最终成果。
摘录伊东丰雄部分文字:
克利(Paul Klee)于1926年所画的素描《湍急溪流里的鱼群》,极为直接地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观点。诚如标题所表现的那样,湍急而具有漩涡的水涡中,有数尾鱼正跃动着它们的身体。为了表现出它们充满速度感的动作,鱼的形态虽用了好几条的平行线来加以描绘,但这些线条却在尾巴的部分交错,而消失在漩涡当中。鱼眼和鱼鳍都被画成小漩涡,而几乎和溪流整个同化成型。鱼群之间及鱼和水在这里就像是被解开的绳子那样彼此笼络交合地扭在一块,以一种暧昧的关系彼此交融。也就是说这个体与包含着它的液体浑然而成为一体,作为个体的鱼看起来就像液体运动的轨迹,而相反地也可以说水的液体运动在某种状态被凝固起来,而看起来就像是正逐渐形成鱼型的模样。
http://s10/middle/56b3beb7h91f48adb4459&690
……
恐怕对克利来说,都会是毫无疑问地把鱼、蜗牛这些动物,以及花、果实等等,甚至是人体都视为等值存在的流动体,并且是不断持续成长的时间之流的存在。然后这样的流动体似乎也就只能融解在水与大地及天空,亦即来自于自然,同时也回归自然、而与自然同化的存在。
后一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