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东京望火楼复原研究

(2010-05-03 11:12:30)
标签:

《营造法式》

望火楼

东京

分类: 论建

北宋东京望火楼复原研究

刘涤宇

《枫林学苑XIII》,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 pp87-93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营造法式》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分析北宋东京望火楼的基本形制及各部分的细部特征,如台基的材料与尺寸,四根结构柱的柱径,联系构件的组织方式,顶部望亭的基本形式以及梯脚的位置及作用。同时参照汉代、清代以及日本明治时期的相关图像,对北宋东京望火楼进行详细的复原研究。并推断望火楼在北宋东京的分布密度及对其城市景观的影响。

关键词:《营造法式》;望火楼;东京

A Study on Fire Lookout Tower in Dongjing City of Northern-Song Dynasty

Liu Di Yu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cordation of Ying-Tsao fa-shih and Prosperous Dongjing in Dream,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of fire lookout tower in Dongjing, the capital of Song Dynasty, and conclude the detail of its every parts, such as the material and size of the platform, the diameter of structure-column, the Basic-form of kiosk of the top, and the location and function of two ladders. Compare with the image of watch towers in Later Han dynasty, and such in 18 century as well as in traditional Japan, This paper would represent fire lookout tower and draw a conclusi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it and its influence for the cityscape.

KeywordsYing-Tsao fa-shih; fire lookout tower; Dongjing city

 

1.引言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条目,详细介绍了包括望火楼在内的北宋都城东京消防组织系统:“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 [1] 从中可见,望火楼是东京重要的消防用构筑物。

在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中,望火楼可见于“大木作功限”部分。相关条目记载了建造望火楼所需的材料,以及相关材料和安装的工程定额标准(功限)。显然,这是对北宋包括都城东京在内的望火楼已有建造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新修望火楼的造价参考。但记载只涉及到部分构件的部分尺寸,且并未明确构件所处的位置及组装方式。

本文试图通过上述记载,分析北宋东京望火楼的基本形制及各部分的细部特征,同时参照汉代、清代以及日本明治时期的相关图像,对北宋东京望火楼进行详细的复原研究。并推断望火楼在北宋东京的分布密度及对其城市景观的影响。

2.《营造法式》对望火楼的记载辨析

《营造法式》卷十九“大木作功限”部分中,“望火楼功限”条目内容如下:

望火楼一坐,四柱,各高三十尺(基高十尺),上方五尺,下方一丈一尺。

造作功:

柱:四条,共一十六功。

榥:三十六条,共二功八厘八分。

梯脚:二条,共六分功。

平栿:二条,共二分功。

蜀柱:二枚;博风版:二片。右各共六厘功。

槫:三条,共三分功。

角柱:四条;厦瓦版:二十片。右各八分功。

护缝:二十二条,共二分二厘功。

压脊:一条,一分二厘功。

坐版,六片,共三分六厘功。

右以上穿凿、安卓,共四功四分八厘。[2]

上面提到的“尺”为宋代营造尺,一尺约合公制0.309-0.329米,十尺为一丈。本文所推算和标注的尺寸,如无特别说明,单位均为宋营造尺。

这里的望火楼以木结构为主体。与《东京梦华录》中“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的说法似有所不同。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北宋东京的望火楼只有《营造法式》所规定的一种形式,但如果《营造法式》记载的望火楼“基高十尺”为砖砌,则其台基高度折合公制三米有余,也足以给人留下“砖砌望火楼”的印象。所以,《东京梦华录》所谓“砖砌”指的或为台基部分。

从上述记载可见,望火楼总体包含三个部分:最下面是高十尺的台基;台基上是由四根三十尺高的结构柱以及相关联系构件(榥)组成的主体部分,上面施以坐版;坐版之上由角柱、平栿、蜀柱、槫构成小型木构房屋骨架,上面再覆盖由厦瓦版、护缝和压脊构成的简易屋顶,形成完整的望亭。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供上下的两条梯脚。

下面分别就各部分的具体形制特征和构件尺寸进行讨论。

3.各部分细部特征分析

3.1.台基形制

《营造法式》中用一句注释性质的“基高十尺”,定出望火楼台基的高度。但台基其他部分的尺寸和做法都没有提及。

如前述,台基应为砖砌。按《营造法式》卷十五“砖作制度”规定,一般砌筑用条砖有1.3×0.65×0.25(尺)和1.2×0.6×0.2(尺)两种尺寸。“垒阶基之制”有平砌、露龈砌和粗垒三种砌法。考虑到望火楼属于一般工程构筑物,等级较低,这里选用1.2×0.6×0.2(尺)的条砖和粗垒的砌法。

“垒阶基之制”还规定:“(殿堂亭榭阶)高五尺以上至一丈者,用三砖相并;楼台基高一丈以上至两丈者,用四砖相并……”这里的台阶高十尺,正在临界点上。考虑到望火楼的高度,台基承受的荷载相对较大,所以选择砌砖的厚度为“四砖相并”,也就是0.6×4=2.4(尺)。

主体部分的四根结构柱“下方一丈一尺”,也就是底部平面为11×11(尺)见方。按照“自柱心出三尺至三尺五寸”并选择后者,台基顶面为18×18(尺)见方。

粗垒要求每砖收分0.2寸,台基总高10尺,算下来台基地面的尺寸为20×20(尺)见方。

而台基顶面的方砖根据“行廊、小亭榭、散屋等,用砖方一尺二寸,厚二寸”的原则铺砌。[3]

从地面登上台基的方式下文探讨。

3.2.主体结构柱及联系构件

望火楼的主体部分由四根高三十尺的结构柱组成。四根结构柱组成的椎台体底部为11×11(尺)见方,上部为5×5(尺)见方。

3.2.1.结构柱的柱径推算

“望火楼功限”中记载的所有材料和人工总计二十六功八分八厘,其中四根结构柱就占一十六功,相当于工程总造价的近六成。这里只提供了结构柱的功限和高度,而没有提供柱径信息。可以尝试参照《营造法式》对其他建筑类型结构柱功限的规定,返推出望火楼可能的结构柱径尺寸。

《营造法式》卷十九“大木作功限·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中对于柱的功限规定:“柱,第一条长一丈五尺,径一尺一寸,一功。(穿凿功在内。若角柱,每一功加二分功。)如径增一寸,加一分二厘功。(如一尺三寸以上,每径增一寸,又递加三厘功。)若长增一尺五寸,加本功一分功……” [4]

对“若长增一尺五寸,加本功一分功”,相对于一功的(长一丈五尺,径一尺一寸)的柱子而言,也就是柱子的功限与长度成等比数列,这是合乎预算编制逻辑的。所以,如果柱径加粗,功限本身也应当呈等比数列递增。

由于结构柱本身位于四角并有明显的侧向作用力,所以适用于上面记载对于角柱的规定(若角柱,每一功加二分功)。

假设望火楼结构柱径与功限的关系完全符合“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中的上述规定,那么,设结构柱的柱径为D,柱的长度为L,柱所用总功限为W。经验算,D>1.3尺。所以,推算出柱所用功限与柱径的关系公式如下:

W=1.2L/15[1+10x0.2x0.12+10x(D-1.3)x0.15]                     3.2.1.1

已知W=16/4=4,L=30,代入公式2.3.1.1得出柱径的理论数值为D≈1.6(尺)。

虽然中国古代工程预算方式并不像今天这么严密和精确,但我们通过理想方式计算得出的理论数值,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18.75,基本符合木材的生长特点和力学性能特征。所以,这里采用计算出的理论数值,即望火楼结构柱的柱径为一尺六寸。

由于柱本身呈斜向布置,所以垂直高度略小于柱高30尺,约为29.7尺。

3.2.2.联系构件的组织方式

http://s8/small/56b3beb7h85a892f28067&690            http://s10/small/56b3beb7h85a894b071c9&690
(a) 南宋《静江府城池图》中的望火楼              (b) 汉代成都画像砖中的望楼

http://s5/bmiddle/56b3beb7h85bd00806204&690
(c) 《盛世滋生图》中的望楼                      (d) 日本明治时代的望火楼
3.2.2.1 历代图像中的望楼

 “望火楼功限”中提到的“榥”,指的是“左右柱、颊之间的联系小枋子,或起结构作用的小立柱。前者统称卧榥,后者统称立榥。” [5]所以,三十六条榥是四条结构柱之间的联系构件。其形制尺寸或许不尽相同,组合方式的可能性也很多。考虑到四根结构柱组成的方椎台顶面与底面都是正方形,四个立面投影形状完全一致,可以合理推测在立面的四个方向上各有九条榥。榥的组织方式可以从相关图像中获得启发。

现存宋代望火楼的图像有南宋《静江府城池图》,[图3.2.2.1(a)],所绘望火楼为四柱支撑的平顶小屋。图像缺乏足够细部,不足以证实榥的组织方式。[6] 而汉代成都画像砖中的望楼,四柱支撑的主体结构之上有腰檐平座层,最上方望楼的屋顶又有斗拱支撑。中间部分的联系杆件有水平与垂直两种形态,从尺度判断,分布密度与从“望火楼功限”推导出的榥的密度相似。[7] [图3.2.2.1(b)]《盛世滋生图》中的望楼高度较矮,构件断面较小(可能为竹制),主体结构柱直接支撑屋顶。联系构件除栏杆处以实体栏杆加强联系刚度外,只在栏杆与地面之间,构件居中处做了一道横向联系杆件。[8] [图3.2.2.1(c)]而日本明治时期的望火楼则以横向木板将四柱间的空间完全围护起来。[9] [图3.2.2.1(d)]

从结构角度讲,四柱顶部和中部最需要联系构件加强整体刚度,所以构件数量需要密集一些。参照上面的实例中所示的杆件构成方式,推断联系构件——榥的尺寸和组合方式如图3.2.2.2所示:

http://s12/middle/56b3beb7h85a89ac8cd3b&690

3.2.2.2 联系构件——榥的组合方式推断图(单位:宋营造尺)

3.3.顶部望亭部分

顶部望亭部分构件类型及数量交代比较详细,且可以相互印证。从中可以判断出望亭的基本拼装方式:坐版上对应结构柱的位置立四根角柱,山墙面在角柱上架设平栿,平栿上立蜀柱;在与正脊平行的方向,蜀柱上架一条槫,平栿上对应角柱的位置架两条槫;槫上安装厦瓦版,槫的端头以搏风版收束;厦瓦版间及厦瓦版与博风版间安装护缝,最后安装正脊。而各构件的尺寸尚需探讨。

《营造法式》卷六“小木作制度”中记载的井屋子与望火楼顶部望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四根小柱子(“望火楼功限”称为“角柱”)围成五尺见方的平面。高度上,虽然“望火楼功限”中没有明确规定,但井屋子的“柱高五尺八寸”已经接近人体能忍受的屋顶高度极限。望火楼的望亭也许由于位置较高,没有近距离观赏的要求,与井屋子相比缺少额、叉手、串、垂脊、沥水牙子、垂鱼、惹草等装饰构件。除此之外,井屋子本身还有一些功能构件为望亭所不需要。所以计算起来望亭比井屋子功限要低很多。[10]

因此,望亭的很多细部可以参照井屋子的尺寸和作法。除了构件断面以外,一些细部构造也是如此。如:从坐版顶到望亭压脊顶共高八尺,柱高五尺八寸;平栿长度比柱跨增加20%(每边出挑10%),含跳头在内;槫长度比柱跨增加40%(每边出挑20%),含出际在内;厦瓦版斜边长度以柱跨的80%为准,算下来大约比柱中出挑一尺二寸。

3.4.梯脚

因为顶部望亭部分仅有五尺见方,所以记载的“梯脚两条”如果都是从台基上下望亭所用,并无必要。况且目前能够看到的望楼的图像资料,无论汉代成都画像砖、《盛世滋生图》,还是日本明治时代的望火楼,梯脚都在四柱之间架起,这样的话,两条梯脚已经超出了五尺见方的望亭能够容纳的范围。所以本文认为,从室外地面到台基顶并无砖石质台阶,而以一条梯脚攀爬而上,另一条梯脚则在四柱之间,从台基顶通到望亭。

况且,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望火楼“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空间本身比较狭窄,以梯脚而不是台阶上下望火楼台基是合乎情理的。

4.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绘制出《营造法式》记载的望火楼基本平、立、剖面图如图4.1。

http://s4/middle/56b3beb7h85a89e2dbaf3&690

(a) 台基顶平面图              (b) 坐版顶平面图                  (c) 屋顶平面图

http://s16/middle/56b3beb7h85a89fe5d83f&690

    (d)正脊面立面图                       (e) 山墙面立面图                            (f) 1-1剖面图

4.1 望火楼建筑复原图(单位:宋营造尺)

望亭复原的很多细部尺寸采用了井屋子的做法。除了构件断面以外,主要表现在:从坐版顶到望亭压脊顶共高八尺,柱高五尺八寸。平栿长度比柱跨增加20%(每边出挑10%),含跳头在内;槫长度比柱跨增加40%(每边出挑20%),含出际在内;厦瓦版斜边长度以柱跨的80%为准,算下来大约比柱中出挑一尺二寸。

3.4.梯脚

因为顶部望亭部分五尺见方的大小,所以记载的“梯脚两条”如果都是从台基顶通到望亭的梯脚的话,并无必要。况且目前能够看到的望楼的图像资料,如汉代成都画像砖、《盛世滋生图》等,梯脚都在四柱之间架起,这样的话,两条梯脚已经超出了五尺见方的望亭能够容纳的范围。所以,合理的解释是,从室外地面到台基顶并无砖石质台阶,而以一条梯脚攀爬而上,另一条梯脚则在四柱之间,从台基顶通到望楼。

况且,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望火楼“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空间本身比较狭窄,以梯脚作为进入望火楼嘹望火情的主要方式也是合乎情理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望火楼从室外地面一直到压脊顶总高度为48.15尺,约合公制14.8—15.8米,且设置于地势较高之处。从宋画《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东京城市景观来看,除城门楼外,再没有其他建筑能够达到如此高度。况且大部分建筑为单层,高度约13-18尺。[11]这样,望火楼在北宋东京就有了一定的标识意义。

《东京梦华录》记载军巡铺屋相隔三百步许,正是一里见方,为传统里坊划分的标准尺度,与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推断出的北宋东京各坊的平均面积基本吻合。显示出街市制度确立后,坊仍然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单位。

而望火楼下屯军百人,与军巡铺屋铺兵五人形成鲜明对照。所以,望火楼可能是坊的上一级管理机构——厢的主要消防管理设施。根据记载,东京最大的新城城西厢下辖二十六坊[12],如果望火楼居中设置,最远的守卫半径约合5里,即公制2.78公里至2.96公里,可以满足消防扑救的要求。据此推断,望火楼在北宋东京的分布密度约为间隔5-7里,数量约为7-8个,虽并不密集,但在北宋城区大部分地方处于行人的视野范围内。

《营造法式》记载的望火楼同时作为从汉代画像砖中的望楼开始,中国古代嘹望设施建造方式传承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其建筑学上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元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6-117.

[2] [3] [4] 李诫.营造法式(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954),204-20696-99192-193.

[5]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63.

[6] 周长山. 从《静江府城池图》看宋代桂林城的空间形态[A].城市史研究第24[A],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8-28.

[7]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51.

[8] 徐扬.盛世滋生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 明治期の消防.http://www.bousaihaku.com/cgi-bin/hp/index.cgi?ac1=R1 01&ac2=R10102& ac3=1112&Page=hpd_view,2009-06-15/2009-12-07.

[10] 李诫.营造法式(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954),137-139.

[11]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005),册页.

[12] 李合群.北宋东京布局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63-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