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断想:少和多(迁移自next-99.com)

(2009-11-01 16:04:33)
标签:

建筑

杂谈

分类: 论建

断想:少和多

南萧亭

《中国建筑与表现》005

1.世纪话题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一句“少就是多”引起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是是非非。至今谈起这个命题,大家仍然可以从各个角度争论不休。

把这句话叫做“世纪话题”也许并无不妥。

不说当时特定的语境,和与这些语境相关的特定的上下文关系。更关键的,我们要清楚,这句话表达的不是一个论断,而是一个原则。不是在告诉你一个客观的真理,而是在表达作为一个建筑师,密斯本人的建筑设计原则,或者说,设计的戒律。

所以,对这句话正确与否的争论并无意义。有意义的是评价密斯本人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的具体作品,研究少能不能,或者要怎样才能,达到 “就是多”的境界。或者说,什么样的“少”才是多。

无原则的、一味地“少”当然不是多。白墙方窗不做处理是简陋而不是简洁。简洁应该是在建筑师明白自己的建筑要表达什么,什么理念,要达到什么效果的基础上惜墨如金,不加任何与构思概念无关的额外装饰。

海明威的文字被称为“电报式语言”,但没有人把他的文字视为流水账。中国古诗也一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非常简单的二十个字,没有一句话是额外的装饰。但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正因如此而强烈地撼动人心。用更少的字“在没人的雪天钓鱼”字数也少,这首诗字面意义也都有了。但那不是更简洁,而是真正的空洞和简陋,是对这首诗的灵魂的阉割。

2.细部(一)

密斯的“少”诚然与早期现代主义的“工业化”的主张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与工业化时代不可分割。离开这个背景,原则依然可以存在。

当代的极少主义建筑实践就是例证。

有趣的是,从密斯到极少主义,不但不是否定细部,反而在细部上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他们更相信这句话:“上帝存在于细部中。”

细部有两种,来源于装饰,和来源于建造的。

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中,莱特和密斯是最注重细部设计的。不过两人的细部概念又有所不同。莱特的细部注重装饰,它来自建筑外部,而密斯的则注重构造,它由建筑本身而产生。后现代的发展似乎和莱特的细部思路有着某种关联,而今天的简约主义则和密斯的理念有着不解的渊源……

——nichlos:两种细部,转自far2000建筑论坛

而我认为,细部的来源固然有不同,但细部要实现的目标的不同似乎更加重要。

3.细部(二)

在我看来,细部要实现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类,“物的逻辑”和“人的体验”。

这种区别也许比来源的区别,比“少”和“多”的区别更加重要。

赖特的细部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把人的体验作为细部设计的出发点而形成的。密斯的细部设计的出发点是建筑的构造秩序,是物的逻辑。密斯的细部表现为少而赖特的表现为多。但这并非是两类细部的本质差别。

当代以物的逻辑为出发点的细部设计,如罗杰斯、福斯特等人的作品,表现为“多”,与密斯不同。而当代一部分以人的体验为出发点的细部设计,如卒姆托等人的作品,也与赖特不同,表现为“少”。今天的极少主义的实践者更关注的是人的体验而不是物的逻辑,所以虽与密斯有些渊源,但终究不同。

所以两类细部哪一类更富于生命力或者说那一类更代表建筑的本质并不重要。

4.风格·策略

来源于折衷主义的对建筑的理解方法常常把建筑依其表现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风格。然后归类总结出这些风格表面上的特点,作为设计参考的依据。

中国古代“阴阳相生相克”之类本来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说法,但根据其做出判断依赖于经验,所以多年来,悟性不够的人常常将其当成和稀泥的依据。同样道理,这种基于形式风格的理解方法作为研究的方法之一,也许无可厚非,但若把这些绝对化,认为一切都仅仅是风格,就过于简单化,最终导致用一条虽然算不上错误但却肤浅而表面的原则“包容”一切。

对“少”和“多”的讨论也是如此。作为风格,争论本无意义。但“少”和“多”的区分却不仅仅是风格,而是一种取向,一种策略。

现象,或者的相同或相似有着自身的原因。但通过不同建筑师与案例的深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似相同的做法其实却有策略上的根本的区别,而剥离表象之后的分析中所能逐步引发出来的进一步思考,或许就是存在于立足于策略的探讨的意义。

5.站在“少”的对面

站在“少”的对面,并不表示一定是“多”。

其中的策略,我们谈两种。

一种是站在感官的快乐的立场上。用对感官刺激的敏锐和洋洋洒洒、无以阻遏的灵感,塑造一个在感官上赏心悦目的表象。感官的刺激是其主要的目的,虽然,与精神未必无关。

人们也许不喜欢这种策略,但很难抵挡这其中优秀作品对于感官的强大冲击力。我们可以称这种策略为“巴洛克”,这个词来源于对十七世纪欧洲主流的一种艺术流派引申称呼。

而反对极少主义的另一种声音说:基于解决问题的态度,正视现实本身的复杂,而不是通过回避或忽视问题来追求极少,是更可取的策略。

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论据基本如此,虽然其作品更多显示出“巴洛克”的特点。布鲁诺·赛维的《现代建筑语言》也有相似的观点。而今天,雷姆·库哈斯、MVRDV,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在这条路上。

他们批评忽略问题而仅仅从风格层面上一味地追求“少”,他们强调对建筑的内在秩序的把握。无论这种把握是建设性的,还是颠覆性的。他们同样也对“巴洛克”提出质疑,他们反对与建筑本身秩序无关的附加“风格”。

同样站在“少”的对面,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许比其与“少”的差距还要多。

6.时尚,或者戒律

网络上,曾经有人问我:同样是少,简约主义和极少主义有什么区别?我回答:

简约是时尚的选择,而极少是清教徒的戒律。

所以虽然同样否定多余的装饰,简约如同名牌专卖店,以简洁而呈现高贵的姿态,而极少则如中世纪修道院,通过简单到极致而贴近于人的精神。

“少”与“少”之间的本质不同在这里清晰可鉴。

这里,对作为戒律的“少”可能还要做一些解释。台湾文坛泰斗余光中先生在同济大学说,快乐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直接的快乐,“爽”就行了,这就是所说的感官上的快乐,而另一种则是精神的愉悦,这种愉悦要经过刻苦修炼得来的,这是更高层次的快乐。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乐趣是刻苦修来的,这样我们才能追求更高的境界。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感官的眩目让人们迷失了对根本的秩序的认知。通过对取悦人的感官的装饰的去除,应该是引导人们达到精神的愉悦的一个策略。虽然,这不是唯一的策略。

这样看来,同样是对感官快乐的约束,同样是对精神愉悦的追求方式,极少主义这种清教徒的戒律与宗教的戒律就非常相似了。

7.超越少和多

探讨到了策略的层面,我们发现,有几种截然不同的“少”,也有几种截然不同的“多”。、所以,在“多”与“少”之间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意义只在于最表层的“风格”的取舍。

现代主义建筑系统的核心在于一种秩序,古典的符号和装饰退出舞台,并不是由于人们从价值上认可“装饰就是罪恶”,而是由于其并非这套建筑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否定装饰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的追求一定是“少”。

“少”,最多是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建筑师的局部性价值取向,与整个建筑系统的价值判断标准无关。最多是某一个乃至多个群体的戒律,而不是现代主义不可冒犯的原则。

相反,古典符号和装饰在传统的诸多建筑系统中也不能简单地被看成“附加的”装饰,在各自系统中的地位不可缺少。其实,在西方古典建筑系统之下,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建筑相当简洁。

“少”是保持着基本秩序的感染力的少,否则就是苍白、空洞和简陋。

同样,“多”是符合建筑总体构思和基本逻辑的多,否则就是无病呻吟,就是堆砌,就是走钢丝式的对手法的也许高水平但毫无意义的炫耀。

也许这个结论仍然不够深入。但进一步的探讨应该是秩序的基本构成,在这个层次上,“少”和“多”都将淡出我们的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