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有感

(2009-04-05 11:59:24)
标签:

书画

文人

晚明

文化

转发国学数典

分类: 杂记

读一位与自己同龄却比自己早几年写出的博士论文,对于正在从事此道的我来说,首先当然是学习。我并没有想到读起来的文气会这样顺畅,几乎能够一气呵成地读完。我一直认为,论文好坏不在字数多寡,也不在题目的大小,能够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用这个标准,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了两个问题。

首先,是晚明文人作为一个集团的活动方式如何实现文人画的薪火相传。鲁迅先生曾经写过《未有天才之前》,认为天才是需要自己赖以扎根的土壤才能够生存的。作者透过研究《味水轩日记》,初步展现了出晚明文人画赖以扎根的土壤。作者把李日华不经意记下的众多下层文人和书画商进行整理和研究,居然会还原得这么栩栩如生,可见其眼力和工作的深入。

其次,是对晚明书画流通方式的研究。读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了本雅明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诚然,我们今天通过印刷品,能够很容易看到当代甚至古代大家传世作品的面貌,以至于忘记了古人认识大家传世作品的方式。作者考证出晚明时代名家书画经常在文人和书画商间频繁反复流通,而且接待书画商,比买卖书画更重要的是观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这个问题。对前代名家如王维的画风,李日华和董其昌其实都在难辨真伪的少数几件作品中推测和揣摩。即使对宋代董源巨然等人的画风,认识也不够明确。而书画传统的传承和风格的变异几乎都是在这种前提下发生的。

在我现在的研究视野内,《味水轩日记》两次提到《清明上河图》,然被鉴定为真品的版本是苏舜举、戴表元、李冠跋的作品,也许与现在台北故宫的《清明易简图》或东府同观本有关。而鉴别的主要标准是绢质。四年后再见到,绢质愈发老旧。不过,李日华的兴趣显然不在这幅市廛风俗画,而在于有关这幅画流传很广的八卦故事上。后来李日华写的《紫桃轩又缀》提到市井卖伪《清明上河图》,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简繁不同。原来觉得这一两银子的定价适所以显示其不值钱,但读了这篇论文中,当时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多也就值几两银子,早年詹景凤的时代甚至更少,对这“一金”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

这篇论文之所以文气顺畅,我想主要原因在于既没有过分拘泥于名词之争,在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名词时又能用精干的语言,肯定且准确地予以解释。这种解释主要在于“我为什么这么用”,而不是“为什么这么用是对的而那么用是错的”。这么做对于绕出名词的陷阱,真正面对研究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