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 2008年度学术事件点评——年度关注竞赛
(2009-02-13 19:31:36)
标签:
ta点评竞赛万科汶川地震杂谈 |
分类: 论建 |
条件与可能性:第三届WA—万科青年建筑师设计大赛点评
刘涤宇
《时代建筑》2009年第一期
5•12汶川大地震,这场2008年惊天动地的自然灾害,构成了第三届WA—万科青年建筑师设计大赛的背景。
从四年前此竞赛第一次启动开始,对“可能性”的探讨一直是竞赛的重要主题。最初的“可能住宅”和第二届“80平方米的可能性”,都是以尽可能少的限制条件来求得对住宅设计可能性的最大化拓展。
“灾后永久性农村住宅的可能性”,这一次的题目却把对可能性的探讨放置在四川灾后一个百废待兴的村镇里面,放置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之下。这样,可能性少了很多畅想的成分,而成为在有限,甚至近乎匮乏的条件下对居住条件最大化的一种精打细算的结果。
交往与空间的共享,在前两届竞赛中,常常是针对越来越密集化,而人与人之间却更加隔离的城市住宅,引入一些可变的装置,创造可互换、可共享的空间形态,提供邻里交往和社区活动的便利。在当代农村,随着农村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重组,原有的社会交往有所疏远,提出交往和空间共享的问题也便有了必要。尤其是经历巨大的灾难之后,聚落和聚落交往空间的修复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会让人感到生活已经脱离临时状态,重新回归了日常。其中,一些作品以组团化的方式塑造共享空间,也有将农村特有的晾晒活动的空间,通过组织,作为增加邻里交往机会的公共空间来塑造的。这些无疑都是有益的探索。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可生长性,也就是预留住宅的扩建余地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包括银奖方案在内的大多数作品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垂直方向可生长的方式,另有以模数化的平面方向上预留生长的可能性。但如果将生长作为重新塑造空间和生活形态的有效手段来设计,生长本身的建筑学潜力将会得到更充分的挖掘。
对地方材料和地域特征的探索也在这次竞赛中非常活跃。夯土、竹材和木材都被广泛使用,并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现代结构形式相结合。不过我想,如果竞赛参与者们到灾区实际调研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设想中的建造方式未必能在灾区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率。对于灾后重建来说,建造方式无疑十分重要。可惜的是,这次竞赛中,这个问题被淹没在对各种地方材料形式表现力的发掘上了。
无论多么严酷的条件,总是存在着更好的可能性。在竞赛之后,希望现实的灾后重建是对这句话的最好印证。
注:竞赛相关获奖作品见万科网站及《世界建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