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S,M,L,XL》

(2009-01-21 11:54:05)
标签:

s

m

l

xl

库哈斯

abbs

杂谈

分类: 追忆

其实我到现在手里也没有这本书。

2000年,ABBS上Melany对《S,M,L,XL》的读书笔记和部分摘译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吸引。于是我到处寻找这本书。当时国内对OMA和库哈斯的兴趣还远远没有开始,所以寻找很艰难。好在Melany复印了她自己的书,我则用复印本再次复印。虽然很多字看不清楚,但聊胜于无。

很难形容得到复印件时的兴奋情绪。之后我的热情得到一些留学海外者的支持,对这本书的讨论开始在ABBS发酵。当然,当时ABBS上声望很高的Dearbear也很不留情面地抨击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热情参与者,会在空谈理论中对建筑迷失。他的担心是有必要的,但至少对我的批评部分没有切中要害。Dearbear在海外留学,熟悉西方当代文化的土壤和语境,能够看到这本书所代表的思想完整的来龙去脉,当然不会像我们这样激动万分了。而世纪初,在封闭的圈子里自成体系,却又处于文化焦虑中,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我们,引入的“最新思潮”往往以偏概全,以至于迷失在现象里面看不到其深植的根系。当时,我只知道一直以来让我困惑的一些问题和一直在寻找的一些东西在这本书里面得到了可以接受的解答,同时在这些解答面前,一扇门向我打开了。这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次重复。

这是快要9年以前的事了。今天想起记忆中的这本书,想起从这本书为我打开的那扇门后面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自己,需要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

当时,这本书里对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命运的追踪,尤其是展馆被拆掉后,其材料几经辗转,后来在冷战中分裂的德国的命运,让我很感兴趣。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视角。不过今天,刘东洋老师在《城市笔记本》中对同济教工俱乐部等建筑,或者王方戟老师对同济文远楼的追溯虽然没有库哈斯描述的那么触目惊心,但却踏实得多,与建筑学本体的关系也密切的多。而库哈斯早年从事的职业——记者的职业特征却渗透在《S,M,L,XL》的每一个角落里。

还有,没在这本书里,但当时同样让我入迷的《垃圾空间》,真的让我感到每一句话都切中了当代建筑及其承载的生活的要害。不过,今天在回忆我的激动甚至入迷的时候,仿佛看到身后,狡黠的库哈斯正冷冷地看着我,嘴角挂着一丝不易觉察地轻笑。

不仅仅是文字,在库哈斯或者OMA的建筑里也处处可以看到库哈斯作为记者的职业特点。可以感觉到在每个项目中,库哈斯都充分使用了自己的头脑,用它找到了设计的立足点;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嘴和笔,用它们说服业主掏出自己的银子,为自己也为OMA树立纪念碑。但是,他从来没有使用过自己的心,我们看不到对于相应项目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情。我们于是也无法被感动。

尽管如此,我毕竟是从这本书为我打开的门走到今天的。所以,经常会想起这本书。

今天,这本书在国内已经不难买到了,但我保留的,还是当年从Melany手中得到的二次复印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