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建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这个主题本身就意味深长。
中国建筑遗产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其涵盖着数千年的时间跨度,直到今天。
中国建筑遗产不仅仅是建筑的实物遗存,还包括有关建筑的文献、思想、技术、观念乃至场景和仪式。
中国建筑遗产更不能略过近代以来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经典中国建筑史学。梁刘诸师亲临田野的艰辛努力,参照当时西方建筑史学的理论架构,以现代史学结合乾嘉学派的考据精神,建构了将结构理性主义作为基本准则的中国建筑史理论体系,使中国建筑不再仅仅是当年《弗莱彻建筑史》中以西方建筑为主干的建筑之树的一个小小分支。
而全球视野强调学术视界的广阔性,强调观察、切入中国建筑遗产视角的多样可能性。在全球视野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不同视角下,中国建筑遗产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朱光亚教授梳理了中国古代木结构的谱系及其时空分布,并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东西方以及东亚不同国家传统建筑本身木结构的特征和差异作了比较。而右史先生的《中国建筑不止木》,其本意也许并不仅仅在于论述中国传统建筑“五材并用”这一并不算突破性的命题,而意在以此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并不因其木构而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呈现出质的区别。他建议“将对‘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的讨论转化为‘中国的原生建筑体系为何没有发展出石构的“主流建筑”。’”
来自美国的博士生刘亦师通过《全球图景中的中国近代城市历史研究》,试图将具体的空间研究融贯到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史的大脉络中。而台湾学者萧百兴先生从当代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尤其是建筑史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入手,论证“所谓建筑史,应该被视为一种根植于‘深度空间’视野以研究‘异质地域之空间性生产’的史学领域。”“中国建筑史研究也将因此而获得了其立基于时间性以审视现实,并介入现实的可能出路。”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这个主题有足够的时代性、针对性,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关个案分析、文献综述以及历史建筑保护诸话题也因此得以在这个主题下展开。这个主题的魅力在于,从全球视野的广阔性和多样可能性中,可以呈现出中国建筑遗产本身充满多重意义和复杂特征的各种侧面。我们也关注相关思路在未来的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