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A人物点评系列两篇

(2008-03-20 13:26:38)
标签:

侯梁

全球化

奥雷.舍人

oma

分类: 论建
T+A这次举办的2007年度点评活动,我作为召集人负责了学术事件部分,同时,客串搞了两篇人物点评。命题作文。
点评侯梁建筑师,我主要抓住了中国建筑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的机遇问题。而对于去年因为八卦新闻而为人所知的奥雷·舍人,索性点评八卦到底,以密集的建筑与非建筑信息统率全篇。

侯梁:全球化背景下的另一种选择

侯梁在2007年的意义,不仅仅是进入保罗二世中心设计竞赛的三甲,更重要的是,其重申了在当今背景下,中国建筑师可选择的一种全新的角色和身份。

这种角色和身份是全球化的。留学西方的教育背景,以参与全球建筑实践为基本操作方式的事务所架构,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来自于本土之外的认同是侯梁建筑师事务所声誉的基本来源。

这种角色和身份在中国上海福州大厦的一个特定的地点得以实现。所谓地点(address),与可被标识的地方(location)有明显的差别。向世界敞开大门近30年的中国,对于西方视角来说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异度空间(heterotopias)特征,上海也可以像纽约、伦敦、东京乃至里约热内卢那样成为特定世界网络中一个无差异的节点。

但上海绝不仅仅是这样的节点。侯梁建筑师的保罗二世中心方案以一种柔和、透明和开放的姿态,通过场地化的设计和对整个建筑的低调处理成功入围。然而,国内,即使在上海,这类竞赛却有完全不同的标准,常常要求作品以英雄时代的纪念形式唤起对崇高的畏惧心态。全球化无法抹去文化地理本身的差异性。

诚然,本土会为建筑师提供充分的营养资源,本土的独特问题也需要建筑师来解决。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全球建筑实践也可以成为中国建筑师的一种选择。如果仿照陈丹青的说法,把世界当代建筑史比做一张集体照的话,那么,若干年后,如果有几位中国建筑师的身影出现在诸如前排左起第几位那样的位置上,也是作为中国建筑师整体的一种荣耀。

奥雷·舍人:电影·电视·OMA

把奥雷·舍人的故事追溯到库哈斯的父亲也许有些怪异。但作为前阿姆斯特丹电影学院院长安东·库哈斯之子,OMA创始人雷姆·库哈斯与电影可谓渊源深厚。在成为建筑师之前,库哈斯曾以记者的身份写下对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的刻薄评论,并作为一部并没有取得商业成功的荷兰电影《白奴》的编剧之一为人所知。

1997年在洛杉矶设计的环球城总部大楼是成为建筑师以后的库哈斯及其OMA与电影最直接的缘分。虽然项目最终夭折,但5年以后北京新CCTV大楼,这个与电影有可比之处的电视媒体总部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很多环球城设计理念的影子。

正是北京新CCTV大楼使库哈斯和OMA成为媒体的聚焦点。相比之下,站在他身后的那位30岁出头的英俊德国建筑师,奥雷·舍人却似乎受到了冷落。

而正是与电影意想不到的新的渊源让这位OMA鹿特丹分部和北京分部的负责人回到了聚光灯下。而这时,站在他旁边的是与电影有着20多年渊源,几乎成为代表东方女性的文化符号的张曼玉女士。因此,大家暂时忘掉了奥雷·舍人身前的雷姆·库哈斯,转身去看他身后的那么多职业与40年前的库哈斯相同的人们。

无论是否受到关注,叮叮当当的声音仍然在一天天地让北京的CBD发生着改变。新CCTV大楼令人惊异的巨大钢构在2007年底合龙。与电影、与张曼玉女士的渊源让奥雷·舍人受到了短暂的关注,但与电视、与新CCTV大楼的渊源却注定会给奥雷·舍人留下了一生的印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