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與金韓姓高官稔识,韓姓高官因張浚之言罷屠城之議,韓姓高官是韓常嗎?
(2023-08-23 10:05:02)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杂谈 |
朱熹《張浚行狀》記曰:
二聖出城,公以職事在南熏門,有燕人姓韓者,仕虜為要官,往來南熏,稔識公面。一日,謂公曰:“大人輩以京城之人不肯盡出金帛,翌日將洗城。”指城一角曰:“至時吾立大皂旗於此,爾來立旗下,庶可免。”公笑謂之曰:“公宜為大人輩言:京師之人若盡死,金帛誰從而得乎?”姓韓人喜,若有得色。他日復值之,謂公曰:“比日以爾言說諸大人,已罷洗城之議矣。”此事世莫知也。
二聖出城的日期在靖康二年二月初七日,當時因為粘罕與斡離不向留守司責成之金銀之物不足數,擬屠京師。而當時張浚作為虞部主簿,被朝廷安排在南勳門值守。韓姓金軍高官與張浚因為多次見面,故此變得孰識,於是告誡張浚,說大酋粘罕、斡離不以京城之人不肯盡出金帛,翌日將屠城。這個翌日應該就是二月初九日,張浚與韓姓高官所談屠城之事當在二月初八日。然後在兩日後韓姓高官再來見張浚,說屠城之議已罷,而韓姓高官因張浚之言而受到粘罕斡離不的獎賞。
問題是,這個韓姓高官是誰?朱熹不言何人,張浚自己必然知道韓姓高官何人,但張栻草張浚行實時或許也是知曉韓姓高官名字,但特意隱去,必有深意。問題是,據《金史》與《大金國志》所載,靖康中能隨粘罕斡離不南征的必非文官序列官至丞相的韓企先,而應該是武將。然金史中的武將且為高官者,由是燕人,只有金兀术的副手韓常。韓常此人善射,每射必中,但後來與張浚吳玠有多次對戰,建炎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的富平大戰中韓常被流矢射中眼睛,從此只剩獨眼。後來紹興元年,金兀术再戰和尚原,雖然險勝,但其重甲拐子馬被吳玠的滾石滾木與機弩強力弓射殺數万,差不多全軍覆滅,而這一次韓常因為眼傷在山西做了一陣地方官。紹興三年、紹興四年的仙人關、饒風嶺、殺金坪之戰中都有重大兵員損失。特別是紹興四年四月的殺金坪大戰,金軍損失尤其大。所以當劉豫要求金人出兵南征時,粘罕、兀术皆持不戰之議,而當時兀术官位不高,權在宗幹、宗維與完顏昌手中,最終病革的金主完顏晟下令南征,以完顏昌權右副元帥,而粘罕則自是失去了兵權。
到了淮甸之後,韓世忠利用朝廷遣魏良臣與王繪出使金軍營請和之際,自率大軍尾隨而至,由此金人不加防患,結果韓世忠獲得小捷,抓了百幾十名金人俘虜。但這些不過是金人的先鋒,而韓世忠自己差點就完蛋了,幸得麾下大將呼延通與金人勇戰而得得勝還軍。而在紹興十年,韓世忠卻親自搶走了呼延通的愛妾,還要呼延通的妻女來陪睡,呼延通想不通,當時有動過韓世忠的佩劍,結果韓世忠一下子酒醒後就飛奔回家,大大報復了呼延通一番,呼延通實在想不通,就投蘇州運河死了。
回到紹興四年的戰事。張浚起復後,奉旨赴鎮江指揮捍禦金兀术。十一月三十日,張浚在道途遇見自金軍前回來的軍前通問使魏良臣、王繪,魏良臣、王繪特點到張浚的船上述說了一番金中軍情。魏良臣告訴張浚,說金軍有長平之眾(長平之戰時,秦軍有四十萬),張浚也問了一下他們出使的目的是啥,但沒有深究,據王繪所記,張浚也對其出使一事不置可否。
張浚到韓世忠軍前之後,即命韓世忠招募赴金軍營約戰的使臣,得到了王師愈兄弟。於是,王師愈二人持張浚手書與韓世忠戰書過江約戰。結果兀术收到戰書與張浚手書之後頗有些驚訝,而之後韓常即以簽兵不欲與張樞密站為言,鼓唆金兀术還師。理由是金主病革,恐有不虞。其實,這時金兀术也不欲與官軍開戰,因此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夜銜枚北遁。
根據這些情況,我認為張浚當年在京師南勳門所遇韓姓燕人高官應該就是武將韓常。至於史傳韓常約降岳飛一事,或為黃忠降曹操一般,是一種詭計而已。結果韓常也不曾請降於岳飛。當時岳飛不過是宣撫使,而韓常已經因功封王了。級別上也不對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