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稱張浚門人有胡銓王大寶汪應辰黃中喻樗。但這個名單中,汪應辰其實最初並能說是張浚門生,而是趙鼎死忠粉。黃中則因族叔祖黃潛善之故而與張浚有點關係,但彼此並不密切。紹興五年禮部會試,黃中以有官人身份參試,胡寅等論為第一名,但趙鼎不喜歡黃潛善,也不喜歡黃中,便奏黃中是有官人,按照朝廷的潛規則,已經成為官員的參加科舉考試成為狀元,因此便把黃中降為第二名,而以門人汪洋為第一名。汪洋自紹興三年即追隨趙鼎到洪州府問學,紹興五年禮部會試的題目汪洋可能得到了趙鼎的一點提示。所以,後來高宗賜名為汪應辰之後,就一直追隨趙鼎。
本來,建炎二年的狀元揚州人李易也可以說是張浚門生,但李易是皇帝親擢,把本來的第一名王大寶降為第二名,把張浚評為第一的胡銓降為第五名。不過喻樗也是名列前茅者。
劉珙字共甫,劉子羽長子,登紹興十二年四月進士乙科,初為紹興府監鹽稅的下級官吏,一任秩滿,紹興十五年,以父親劉子羽病革請告得祠,紹興十六年劉子羽病故,紹興十七年叔父劉子翬病故,因此,劉珙丁憂持服從吉之後,以師從當世名儒家叔劉子翬,因此被朝廷命為大小皇宮教授。紹興二十四年四月,有旨以左宣教郎大小皇宮教授劉珙入朝,至,則先後為禮部郎官兼權中書舍人。二十五年四月,秦檜欲為其亡父改諡,召禮部官屬問之,而劉珙不止,因此秦檜恨之,風言者論罷之。八月十一日,劉珙得提舉台州隆道觀。但其年冬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孀母太夫人計氏謝世,雖然復觀文殿大學士,二十四日又詔判洪州,因此,劉珙致書張浚問學之事,因在紹興二十七年中。因為二十六年八月張浚才扶柩至荊南府,十一月才下葬,奉旨還居永州。因此,劉珙問學之事,應該在紹興二十七年中,此後,紹興二十八年四月,劉珙起復入朝。今人川大郭齊教授所撰《張浚佚詩文輯錄》錄有張浚《與劉共甫書》。這封書札出自《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在這封書札中,張浚強調論學問須從靜思默運中來,且須正心誠一,持之以恆,方能道力內充,一生死而無利害之憂。張浚其《與劉共甫書》[1]云:
某再啟:辱問勤至,孜孜以遠業為事,良欣嘆也。請試道所聞。學以靜入,惟靜則明。行以禮始,由禮則正。二者對治法耳。古之君子未有不汲汲於此而於道有見也,公其勉之。異時誠一持久,道力內充,小而耳目聲色之娛,大而生死利害之變,皆不足以動吾志,然後能有所建立於天地間。此聖賢之心法也。某再啟。(出《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其往來書札應有數封,但今皆已亡軼。然以劉珙紹興二十八年四月被旨起復,故系之於是年中。)
[1] 見川大古籍所郭齊《張浚佚詩文輯錄》,載《巴蜀文獻研究》第62頁(期刊事目不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