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忠义·李彦仙传》谓南宋中兴名相李纲居然是个睚眦必报、不能容忍的小人
(2023-02-08 15:59:36)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说到《宋史》中的人物,虽然前后共有2700余人的传记,但除开本纪外,一个人的传记分上下两卷的,只有李纲一人。不但篇幅特大,而且所记事功也很详尽。但若仔细考较李纲的功绩,大率有二:一是宣和元年六月到八月间数次论京师大水是阴气过盛导致的。此说大意是宦官擅权。二是靖康元年正月的京师保卫战,对于鼓励士气,死守京师,而金人不能有所为,李纲还是出了力的。不过,正月下旬奏以姚平仲劫营,却是个败笔,当时只需固守以待援兵入卫,然后乘机跟金人商量退兵事宜,朝廷就不至于如此被动。至於六月初在种师中战败被斩之后,朝廷命李纲宣抚河东河北,李纲以二十万大军驰援太原张孝纯,又檄陕西五路之兵以解潜、折彦质和折可求分别领大军来河东以包围围太原的粘罕大军,累计动用的官军不下四十万,结果是解潜、折可求之军皆溃败,而宣抚副使刘韐闻西路军溃败,亦弃军逃回京师,结果被降八官。然后解潜的官也被罢了,最后不得已以折彦质领陕西宣抚使之职。(折彦质和折可求是叔侄关系,折家军的传人是有折彦质之父折可适传给折可求的,不审为何不传给年长于其从叔的折彦质,而传给了年龄小了十余岁的从叔折可求)。
可参见范致虚传与李纲传信录。
当朝廷要以李纲宣抚河北河东的消息传到京师时,李彦仙上书朝廷,说李纲不知兵,必败国事。结果是李纲让朝廷下旨令有司追捕李彦仙。李彦仙不得已逃亡,变换名姓,最后躲到了范致虚帐下,成为了资政殿学士陕西制置使范致虚帐下的谋士。
《宋史·忠义·李彦仙传》曰:
李彦仙字少严,初名孝忠,宁州彭原人,徙巩州。有大志,所交皆豪侠士。闲骑射。家极边,每出必阴察山川形势,或瞷敌人纵牧,取其善马以归。尝为种师中部曲,入云中,获首级,补校尉。靖康元年,金人犯境,郡县募兵勤王,遂率士应募,补承节郎。李纲宣抚两河,上书言纲不知兵,恐误国。书闻,下有司追捕,乃亡去,易名彦仙。以效用从河东军,谍金人还,复补校尉。
河东陷,彦仙拔归,道出陕,以兵事见守臣李弥大,弥大与语,壮之,留为裨将,戍殽、渑间。金人再犯汴,永兴帅范致虚合西兵入援,彦仙遮说曰:“殽、渑道隘难以众进,不若分兵而前,留其半于陕,可为后图。”致虚怒其沮众,罢遣之。师至千秋镇,果败,官吏皆遁。
时彦仙为石壕尉,坚守三觜,民争依之。下令曰:“尉异县人,非如汝室墓于是。今尉为汝守,若不悉力,金人将尸汝于市。”众皆奋。金人攻三觜,彦仙战佯北,金人追之,伏发,掩杀千计,分兵四出,下五十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