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六年折彥質賜進士出身,又進除簽書樞密院事,卻與張浚不對付,為何?
(2023-02-09 20:00:11)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军事 |
北宋時期有幾大名將世家,老百姓最熟悉的莫過於楊家將了。其實楊家將對於北宋的建立所立下的汗馬功勞,遠不及折家軍與高家軍。當然,高家軍後來與皇室聯姻,高遵甫的女兒高滔滔嫁給了趙曙,也就是後來英宗皇帝,還親自生了神宗等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而高滔滔娘家也有兩個侄孫挺有名的,即在高宗潛邸為官的高世則,與靖康初率軍降金的高世由。高世由降金之後,協助攻克了由範致虛駐守的入長安的關隘潼關,還在登州擊敗了范致虛打算入京師勤王的二十五萬西軍。高世由高訴金丞相粘罕,說範致虛文人,不懂兵略,只需二千精銳即可擊敗之。後來果然,範致虛親領的幾十萬大軍一擊即潰。
不過,在康王潛邸的高世則則不同,在康王即位之前,高世則陪同康王入金軍營為質,略無怨言與怯懼之情。但康王即位之後,高世則退居幕後。紹興七年八月張浚罷相之後,高宗就詔高世則與劉光世入見,很顯然,高世則與劉光世是一夥的,都是太皇太后高滔滔娘家的孫兒輩親屬。雖然有人反對劉光世入覲,但高世則卻未見有所論奏。可見這個名將之家族,直到渡江之後還很厲害。
另一個比較有名望而且功勞很大的名將世家則是山西雲中府的折氏家族。這個家族自唐五代時就已經很有勢力了,因此對於趙氏奪取江山是出了大力氣的,雖然折家不是漢族而是少數民族,但直到第九代武將折可適時,曾經因為戰敗被俘而做過一陣子敵國的將領,但最終還是歸正,而且得到陝西守臣章楶、呂大忠、范純粹等名臣的一致推舉。而且也戰功赫赫。
不過,雖然折可適勇冠三軍,但折家軍的權柄卻一直不曾落到折可適的手中,而是在其族弟折可求的手中。折可求大約生於元祐末,跟曲端的年紀差不多大小,比他的族侄折彥質要小大約十歲的樣子,比的族兄折可適小了二三十歲。
問題是,折可求和折彥質宋史都不曾為其立傳,大約原因是折可求建炎三年春以府州、鄜州、晉寧三郡十萬餘眾降金做了賣國賊,曾親自率領十餘萬大軍殺了姻戚晉寧守臣徐微言,又以十萬大軍攻陷了陝府,逼得守臣;李彥仙的自盡殉國。折可求在決意降金前,金陝西諸路都統制婁室曾經許諾以陝西五路之地王之,但這個承諾被金左監軍撻懶給一口否決,撻懶以為折家軍太強勢,不易制,他更傾向於以東平府守臣劉豫以治河南陝西山東河北之地。
雖然封王的事情無望了,但折可求既然做了賣國賊,就沒有回頭路可走,於是,建炎四年正月攻陷陝州李彥仙之後,三月初,聽說宣撫使張浚親自以精銳西兵赴江東南勤王入援去了,婁室便派撒離喝領兵攻打彭原店(金史稱為白原店),這時川陝宣撫司留守劉子羽檄曲端領兵捍禦,曲端自領大軍屯宜祿,而令吳玠、張中孚等赴原上捍禦撒離喝。撒離喝登高視察敵軍情,見吳玠治軍陣勢凶險,懼而哭,被金人笑為啼哭郎君。所以第一次對陣吳玠以較少的兵力險勝。
撒離喝兵敗之後,婁室另以生兵來援,曲端聽聞金人增兵,便通知吳玠放棄彭原店撤軍,自領大軍迅速退遁涇原。但吳玠沒有遵守這個指令,後來兵敗,被曲端降官處分。
這裡有一個問題,曲端號稱是名將,但婁室增加一點兵力來增援撒離喝就匆匆下令撤兵棄守,這不符合宣撫司的處置原則。當時陝西已經沒有多少地方是我方所有,大部分州郡已被金人攻陷佔據,既然有大軍在百里之內,曲端應該立即馳援吳玠,以打退敵人的入犯。那麼,婁室新增的生兵是那支部隊?是不是屯於府州的折家軍?
曲端之父曲渙陣亡於元祐六年宋夏對戰之中,而元祐六年的主將是折可適,由此可以推定曲渙屬於折家軍的低級將領。後來三歲的曲端補官,可以領一份朝廷官俸,但曲端母子單憑這份撫卹金顯然不足以滿足曲端讀書習武之需,一定還得到了主將折家的照顧,可以說曲端小時候為折家養育長大,曲端的兵法計謀,與史書中折可適所使用過的計謀如出一轍。如果此說可信,則另一個問題必然是婁室所新增的生兵應該就是折可求所率領的折家軍。也只有如此,曲端才會立即撤軍退屯涇原,且命吳玠棄守撤軍。而且,秋七月張浚要發動富平戰役時,王庶吳玠等將領認為曲端有反心,估計是將屬知道折可求奉婁室之命遣使來招誘曲端張中孚、張中彥、趙彬、李彥琪等人歸降於大金,因此,張浚在命將時,就把曲端的兵柄褫奪了。而當劉錫以曲端的旗幟來嚇唬敵軍時,婁室一眼就看穿了劉錫的把戲,說:“比紿我也。”要不然,軍中的旗幟是假冒的,怎麼看得出來?而且,宣撫司之所以選擇富平這塊沼澤地,為的是讓金人的車馬不易衝鋒陷陣,結果,九月二十四日上午,婁室命一小隊千餘人以車載砂石命士兵用袋裝砂石將沼澤填充好了。這些秘密,可能是由曲端及其部屬告知折可求或者婁室的。
事情雖然如此,張浚在川陝五年,所面對的敵人說實在的金人不堪一擊,但折家軍卻得另當別論了。因為折可求需要不斷搞事才有希望當上偽秦王以治陝西五路之地。折可求的兵間又多,可見當年劉子羽吳玠們是多麼艱難。
折彥質作為折可求的侄子輩,靖康元年被命為陝西宣撫使領兵勤王時,七個子女都留在府谷老家,後來由折可求照顧。
但因折彥質兵敗,建炎元年六月被丞相李綱行遣,一去五年多,紹興二年十一月,以將與金議和,起用折彥質,希望以其來說動折可求歸誠。但在紹興三年冬和議不成時,朝廷命折彥質做了王燮的部屬官員,為此,折彥質上疏說自己在靖康中做陝西宣撫使時,王燮自己麾下屬將,且因王燮有過被自己懲處,因此現在朝廷讓自己去做王燮的下屬,於朝廷規制不合。後來,朝廷就讓他去廣西做了靖江知府。
趙鼎拜相後,詔折彥質入朝,具體是什麼時間不清楚,但紹興五年二月初九折彥質上疏,拒絕入川巡幸,以為自己有七個子女在府谷折可求手下,恐四川將帥對他生吞活剝(大意)。折彥質紹興五年二月初九的奏言是:
趙鼎為何要起用折彥質?其實不單是他認為折彥質是個人才,更為重要的是折彥質是自己人,當年趙鼎在解潛幕府做機宜文字之類的工作,折彥質是解潛的副手,又都是山西人,二人因此定交。這樣的話,沈與求、孟庾罷知樞密院事之後,再以折彥質掌兵以牽制張浚的兵權,趙鼎就可以架空張浚而大權獨攬了。
但因折彥質不是進士出身,所在紹興六年就特賜折彥質進士出身,擔任簽書樞密院事還沒有來得及轉正,就因張浚的淮甸捍禦站大捷,趙鼎、折彥質、劉光世都以劉豫不可戰勝持不戰之論。淮甸之戰雖然勝的漂亮,但八月定策之時,滿朝文武將臣皆持守將之論,即便是韓世忠也一時之間受了趙鼎、折彥質的蠱惑,十月初高宗親筆禦紮催促韓世忠出兵時,韓世忠一度不肯用兵。諸將皆受左丞相趙鼎的蠱惑,所以張浚不得已說有進擊無退守,有一人過江即斬以徇。因為諸將都曉得張浚斬趙哲、殺曲端的故事,因此才有點擔心起來,加之楊沂中劉錡王德等人被趙鼎折彥質所忽視,所以成了擊敗劉猊大軍的主將。
這場大戰,張浚勝的凶險,所以後來皇帝趙構才說功勞全是右相的。這話一點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