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族谱网》张宗元条简介:
张宗元是宋朝政治人物。
早年出入张浚幕府,任川陕宣抚使,累官兵部侍郎。赵构猜忌岳飞,于是张浚推荐张宗元前去监管岳飞,绍兴七年(1137年),朝廷命兵部侍郎张宗元为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前去鄂州(今湖北武昌),接管岳飞的军队。张宗元归朝向高宗上奏:“(岳家军)将帅和,军旅精锐,人怀忠孝,众和而勇,皆飞训养所致。”赵鼎罢相后,流寓广西,张宗元同情他,曾赠物品以供赵鼎食用。秦桧得知,将张宗元调离广西。豫章太守张宗元因悖逆秦桧。秦桧下令张常先陷害他,叶义问对此责问张常先,此事株连张浚,又捕捉赵鼎之子赵汾交付大理寺,不久因秦桧死而得免。
据百度百科张宗元条简介:
事件摘要张浚与岳飞有积怨,逢岳飞母亲去世,飞第二天上章乞解兵柄,高宗还没有同意,他就让张宪总领军事,自己跑到庐山为其母守墓去了,岳飞此举当然是以"撂挑子"来表示心中的不满。张浚大怒,连连上书高宗说岳飞是"意在要君",遂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担任湖北、京西宣抚判官,监视岳家军。高宗也是恼怒,深知岳飞此举是对他出尔反尔,食言自肥行为的不满,但他还是准备对岳飞这种大不敬的行为进行严惩不贷。但毕竟此刻天下还没有做稳,藏弓烹狗为时还早,于是高宗再三权衡利弊,最后还是决定"以德服人"。经人劝说,岳飞去建康拜见高宗。可以这样说,在绍兴7年年初,岳飞可以说是高宗最欣赏的大将,但经过这次事件后,岳飞和赵构之间的裂痕是越来越大,赵构从此就没有放下过对岳飞的猜疑和防范。
岳飞经人说合回到鄂州,随后张宗元离开鄂州回京叙职。张宗元本对岳飞有成见,但他在鄂州看到岳家军的情形,对岳飞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对高宗陈奏有关岳家军的情况如实禀报:“将帅辑和,军旅精锐,上则秉承朝廷命令,人怀忠孝,下则训习武技,众智而勇。”这些话很大程度缓解了高宗对岳飞的看法。
以上是网络上可以找到的有关张浚辟客张宗元的基本史料。张宗元晚年曾与张浚、张焘互为唱和,对谪居困顿贫乏的张浚也有所资助,自建炎三年随张浚如川陕宣抚司任职,此后一生荣辱皆与张浚有关。绍兴七年张浚罢相,野史载张宗元曾上疏请诛张浚以期与张浚划清界限,因此朝议非之。之後为赵鼎所用,曾经先后出守靖江府、福州和抚州等地。
史料上说张宗元是河南人,但能够与张浚毕生相交,张宗元卒,张浚为之服朋友之服,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如野史所谓张宗元欲杀张浚以自避祸那么糟糕。至于说张宗元对岳飞有由衷的敬意,可能也是夸大之言。毕竟,当时张浚是奉旨与岳飞商议淮西军命帅之事,韩世忠与刘光世、王德有憾,因此朝廷不考虑将刘光世军并入韩世忠部。可以考虑的只有张俊和岳飞,因此,当时岳飞上疏说与宰相议不合故请持余服,实际上是针对皇帝赵构的出尔反尔。当时张浚已经被秦桧、沈与求离间,连以高宗最爱的黄庭坚的族侄子为起居郎之奏请,都被皇帝赵构一口回绝,对于一方大帅的任命基本只是宣布皇帝之意的使臣而已。而且,张浚要与岳飞相见,也有高宗的御笔诏书,故此,说张浚与岳飞有宿憾以及张宗元、薛弼对岳飞由衷敬佩之说,没有由来。何况当时朝廷曾经因岳飞屡不奉诏起復,朝廷在六月份以将张宗元的湖北宣抚判官进除为湖北宣抚使。只不过后来岳飞六月初一日自庐山来行在入见之前,曾拜见丞相张浚,张浚给岳飞的主意是上疏待罪。因此,通过张浚的工作,六月初八日岳飞入见之日,得到了高宗的谅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六月初一日岳飞拜见张浚,应该在当日或者次日待罪疏应该就逞进了,但皇帝赵构并未在初二或者初三日召见岳飞,为的就是让岳飞多担心几天,以后老实一点,不要那么大胆无礼。赵构对岳飞说朕并未真的生气,如果真的生气,就只有赐剑自尽一途了,到六月二十七日前后,岳飞回到了湖北宣抚司,七月初便遣使来谢罪。但张宗元却在七月末八月初才自鄂州还行在。
绍兴二年九月,张浚曾经遣张宗元、张滉、孙道夫等宣抚司官员如行在奏事,皆被赐五品服遣还。可见,张宗元能被进除侍从官,张浚对张宗元的提举之意是很明显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绍兴四年四月,朝廷行遣张浚之後,同被召还的冯康国、刘子羽、程唐、张宗元都被台谏论劾罢黜。张浚绍兴四年冬十月被起復,刘子羽虽有吴玠为其求情,但朝廷一直不肯起用,直到绍兴五年冬十一月张浚还朝之後,直接起用刘子羽为鄂州守臣兼湖北宣抚司官属。十二月初有令刘子羽、熊彦诗出使川陕,以调和吴玠与赵开之间的矛盾。
张焘是李纲的大舅哥,张浚之父是制科状元张咸良,张宗元的出身却史无所载。以理推之,能够得到赵鼎、秦桧谅解
并加以任用,应该有一定家族背景,我认为,张宗元应该是张唐英、张商英兄弟的孙儿辈。没有这种宰相世家背景,朝廷不会如此优待。刘子羽在川陕宣抚司的功绩远比张宗元要大,但朝廷却不肯轻易复用,以刘子羽之父刘韐官位不高之故。所以后来高宗忿忿不已,说刘珙之父刘子羽为张浚所知,不肯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以为张浚地故也。
注:
一、张浚为张宗元服朋友之服出真德秀所记。
二、张宗元被除湖北宣抚使出张宗元女婿洪迈所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