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金統帥張浚傳論第三篇後記:無言的結局

(2022-12-04 10:20:18)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忠獻魏公張浚的年譜和傳論是不好做的。如果好做,前人應該早就做過了。雖然如此,我還是勉為其難地做過了。本來,在最初做這個工作的時候,只打算寫過百十來萬字九覺得可以了,時間的估算也就三年左右。但實際做起來,發現問題多多,時間上也超過了原來的計劃。當然,時間超過計劃的一個原因是在寫完張浚年譜之後,覺得還需做一番考論,因此就增加了三篇傳論,第一部寫張浚早期的工作,諸如論劾李綱,明受勤王以及分陝抗金。這都是大事件,明受勤王的史料最充分,但我當時總覺得有些彆扭,所以就做了一些苗傅、劉正彥為何要篡立以及篡立之後誰最得力的考論。第二部就一個問題,就是戰與和的朝廷論爭。張浚是主戰派,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主和的。當然,四大帥中岳飛、韓世忠、張俊是偏向張浚主戰的,劉光世主和,與秦檜互為呼應,這是有史料可以為證的,劉光世的手下大將王德是主戰的,太學生出身的大將酈瓊則唯利是圖,戰和和都可以,所以最終降金。圍繞這個事件,史書將責任推到張浚個人身上,是不公正的。如果朝廷堅執抗金,劉光世豈能幹到紹興七年?趙鼎豈能擔任宰相,秦檜怎麼可以得到朝廷的委任?這些都是反對抗金力主降金的大臣。所以,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討論,就變得十分必要了。而這些事件,雖然可以在年譜中加以陳述,但卻不適宜加以討論。因為年譜是以時間為轴展開演繹的。而一個事件的發生的前因後果,卻是要跨越幾個時間維度的,因此討論問題,就必須以事件為中心。第三部所涉及的問題是張浚被閒廢二十年後的起復和廢黜。起復的原因很明確,這裡就不贅言。

張浚被旨起復後的任用則分前後兩個時期,一是高宗內禪前的半年,也就是紹興三十一年冬十一月初四,詔張浚判建康府。其實當時建康府的知府是名臣張燾,但很顯然狼主完顏亮不怕張燾,直接打到了建康府的周邊,驍將劉錡又在垂死邊緣,之後,劉汜、李橫相繼敗阻而歸,官軍被殺者凡六萬餘人。在這種局面下,高宗原打算逃到建州山中去避寇,但朝廷大臣不同意,不能讓皇帝一個去逃難而讓官軍百姓受死,因此,高宗的御筆詔直接被宰相陳康伯一把火給燒掉了。老奸巨猾的陳康伯之所以不奉詔,是因為擔心受害的百姓將無處伸冤。而之所以要把詔書燒掉,就是擔心高宗日後算賬,治他個大逆不道誅九族之罪。或許有人說,燒掉詔書可以再寫,但陳康伯既然幹燒第一道詔書,也會幹燒以後的所有不合他意的詔書。高宗身邊只有幾個太監嬪妃聽話,有屁用?再說了,有皇儲趙瑗在,要求趙構退位內禪於趙瑗,也只差陳康伯一聲令下而已。在此情況下,唐文若三策,遣大臣督視、御駕親征和起用張浚,就成了趙構保住皇權的唯一選擇。高宗內禪之後,孝宗繼統,因為孝宗本欲以太祖裔孫而光宗耀祖,所以圖謀一舉收復中原祭掃祖宗陵寢。所以即位之後不久即召見張浚,授以宣撫之職。但其實皇帝職權受制於太上皇帝,因此北伐無功。之後,孝宗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不至於被廢,因此對於太上皇帝的與金約和和暗中要求張浚抗金之間左右搖擺,對太上皇帝更是陽奉陰違。當孝宗要重責失格的赴金使臣時,老臣陳康伯更是跪於孝宗跟前力諫。陳康伯為何要如此諫阻孝宗行遣一罪臣而陳康伯又為何如此在意這個小臣的死生?其實這是太上皇帝與孝宗兩人之間的博弈。孝宗不認為自己的皇位來自於高宗的恩意,而心底里認為是天意如此,因此才會有這樣的舉措。這樣便導致了太上皇帝一方只能玩陰的,讓孝宗自己下不來台,這就是六年高興北伐失敗的前因後果。之後,孝宗吸取了教訓,乖乖與金約和,並公然下詔說與金約和斷自朕志,而隆興元年冬以湯思退張浚為左右相一事上,高宗要求讓湯思退為左相,張浚為右相,就是希望湯思退能夠把控局勢。但湯思退明面上鬥不過張浚,之後用陰謀詭計排擠張浚,而這個中間錢端禮與王之望兩個小人是排擠張浚出朝的催波促瀾者。錢端禮作為雙重外戚,即是孝宗長子婦父,由是前朝駙馬後裔。早年在張浚手下做過小官,但張浚對外戚向來以抑制為主,因此錢端禮對此心有怨恨。

隆興二年四月罷都督罷相之後,孝宗欲以張浚知福州。但這時張浚心下透涼透涼,孝宗數遣中使要求張浚入覲,但張浚就是不肯入見。直接上疏請與祠。然後便繞道南行。在南歸途中,張浚的門生故吏勸張浚以後就不要管這些閒事,即便再有詔旨,也不必應詔起復。

朱熹在《張浚行狀》中有一段這樣說:

公雖去國,不敢以嫌故有隱,奏尹穡姦邪,必誤國事。又奏勸上務學親賢,故舊門生,或勸公當勿復問時事。後雖有召命,亦無庸起。公慨然語之曰:“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况吾荷兩朝厚恩,久尸重任。今雖去國,猶日望上心感悟。苟有所見,安忍不言?上復欲用某,某當即日就道,敢以老病為辭?如公等言,復何心哉!”聞者聳然。


張浚不敢以嫌故有隱,這個嫌字說明張浚不辭而別是有緣故的。一方面,太上似乎有對張浚除之而後快之意,所以臺諫對張浚的論章不斷。另一方面,金人鏤版刊行張浚與金國大臣書信往返將率眾來歸之意。因此,皇帝對此也將信將疑。雖然以帝王之智自然應該明白敵人的離間用意,但敵國用間,哪有君臣終得無嫌善終的?像張浚出將入相幾十年,自然知道其間入朝的凶險,因此就繞道走了。而張浚的幕僚官屬中勸解張浚“後雖有召命亦無庸起”這樣的話流傳了。以張浚父子之忠而不言君過,在行狀中出現這樣的言語,可見當時這事夠大的了。而張浚薨逝之後朝廷不給任何恩賜,無分文寸帛以為撫卹,孝宗五年之後才肯錄用張浚之子,這得有多大的怨恨才能做到?

因此之故,至此我也無言可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