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首相李纲是否也主和?建炎元年七月初四李纲以所亲傅雱奉使大金国

(2022-12-08 09:11:42)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历来史料所言,李纲是坚定的主战派,靖康中李纲为河北河东宣抚使以二十万精锐御林军前往救太原不克之後,当年九月被罢。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师城破之後,钦宗曾下诏復以李纲为京尹,可惜未待李纲之任京师已破,二帝北狩。靖康二年四月初五日,康王以王叔赵士亻褭所荐,大元帅府乃遣刘默往湖北寻访李纲,令其来大元帅府。五月初一日康王南京登极之後,五月初五日,即遥拜李纲为相。李纲在五月份虽然没有到任,但举荐了一些人,如邓宿,翁彦国等。翁彦国担任修城主管,钱不够,李纲奏请用两浙府库钱四十万缗助修,此外,范宗尹、孙觌、耿南仲等人李纲宿敌在五月中被行遣,都是李纲之意。六月初一日李纲入相之後,行遣了张邦昌及其从逆官僚,包括隆祐太后娘家的姻戚尚书左丞吕好问。

       但是,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怀疑李纲一以行之的抗金主张。

        第一是六月初十日,宗泽上疏反对弃地。宗泽又要求车驾还阙,又要求朝廷给他十万大军收复河北三镇。但这些要求都没有得到满足。说黄潜善、汪伯彦阻抑,这话不可信。毕竟这时汪伯彦、黄潜善还不是执政级别的人物,无权过问这等军国大事,而且,李纲大全在握,连副宰相的任免都出己意,怎么能把弃地、车驾不还阙以及不允宗泽对金用兵之事归咎到黄潜善汪伯彦身上?

        第二是七月初四日遣李纲所亲赴金云中粘罕军府通问。根据皇帝的诏书所言,周望与傅雱使金表面目的是通问上皇,但实际上是要通和。傅雱《建炎通問録》曰:

建炎元年,皇帝车驾到南京,即寳位,雱差出,自西京永安陵头检视陵寝回,归至南京,出头参见李丞相纲,首以使事相问。是时,分河东、河北,河北使命易通,系已差下周望,河北路使命难通,被差人往往多乞辞,未有人承当此行,雱即愿请行,得指挥赴都堂,见宰执商议使事。李丞相奏知河东奉使,臣与傅雱言,一言而合,即得差雱河东路,奉使国相元帅,当日授告,次日谢,又次日诣都堂辞宰执,取禀使,又商议军前合应答事宜,兼虑鄙人有未晓达军前事理,合湏取覆宰执请教,黄潜善答云:“今日使事系通问之初,虏情未测,奉命出疆者当自有所处,兼应于军前事宜,难以预行料度,况朝廷任人不任事,奉使请一面自计度裁决,不当更问朝廷。”



     傅雱的这段记载来看,其之所以奉使大金粘罕军府,完全出于李纲之意,黄潜善对于李纲以傅雱为通问使是心下不满的,所以对傅雱的请教没有好言相告。而傅雱出使的诏命恰恰是在李纲担任丞相不满十日,即六月初八日。是日,有诏傅雱特授宣教郎,借工部侍郎,充大金通问使。其诏曰:

朕讲殊邻之好,求专对之才,念国家艰难之余,方贤者驰驱之日,以尔疏通无壅,沉毅有谋,虽山涛不学于孙吴,而季布得声于梁楚,比选出疆之使,实膺仗节之行,方事遐征,无见于颜面,宜加宠数,送礼乐而有光华。是用擢之铨调之中,假以冬官之贰,庶尔一言之合,成吾两国之欢。日伫来归,毋忘自効。


赵甡之《中兴遗史》曰:

先是,上即位,痛念銮舆北狩未还,欲遣使于金国祈请,且通问河北,已差周望,而河东难得其人,李纲荐雱有专对之才。雱,字彦济,临江军人,进士及第,时从事郎,乃改宣教郎,借工部侍郎,使于金国。识者已知上意在乎讲和矣。


        那么,傅雱使金,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其中有这样一段,深刻影响了赵构对于迎还二圣与与金言和的缘由。也就是说,赵构担心金人遣还道君皇帝和渊圣皇帝。因为二太子斡离不坚持欲遣还二帝,而粘罕不同意。结果斡离不暴卒,遣还之事乃无果而罢。

雱再恳云:“毕竟所恳二帝之事,贵朝诸公曽有商量否?”馆伴云:“此事必湏申去国中,军前恐与决此事未得。”馆伴又云:“昨二帝过来时,太上自燕山去,少帝却自此中去。少帝过来此时,亦住半月余日,今皆过在深虏中。然二太子在时,却曽有此商议,候贵朝有恳请时,欲发太上回归。今二太子不在,亦无此叚说话。”雱又问少帝如何,馆伴云:“少帝虏中,元不曽有此叚商议。”又云:“惟是昨在京城下时,因有议论。昨京城初下,发回少帝入城,二太子曾与国相商量:‘自古北兵到南朝,未尝有破其国,携其主而归北,只是兵强而已,徳不足也!今来北兵到此,既破其城,孰若立其主,刻大碑于梁宋间,使天下后世知行兵有名,且不絶人后裔,使南兵自此数百年不敢动,若如此施行,不惟兵强,徳亦有余,这个功绩大。若使破其国,携其主而归,只是兵强而已,徳不足也,兼他日若赵氏自立,即便更无立主一叚恩义。’国相遂然其说,放回少帝入城。后来因縁别有异议,议论又复稍变,所以其言不谐。”雱云:“议论縁何不谐?”馆伴云:“当来本差监军兀室送,辞免,不曾入去,遂差监军下子弟及其余近上郎君同行,当时此二十余人亦望将此事做一叚恩义,兼亦不无冀望,贵朝近上公卿不悟其意,遂至其议复变,却称:‘家国事大,不可不为长虑之计,只如唐太宗固尝臣事突厥,及其既盛,亦能生擒可汗,国家事大,安可不虑哉?’二太子亦曾力争其事,言毕,竟是贵朝秦中丞所请存赵氏之说,是若他日赵氏自立,不惟无立主一叚恩义,兼恐兵端未巳,然累日商议不成,遂从乌舍郎君之言,遂复变其议。”雱又问:“既共议,时不知曽闻有今圣皇帝在外无?”云:“縁知之,所以商议欲发太上皇帝回銮也。”又云:“固知此事,所以亦不留虏人守京城。初推契丹萧太尉守京城,萧太尉不曽承当,又推刘彦宗守京城,彦宗亦不承当,縁二太子复建议云:‘他日必不免赵氏再立,然务广地者荒,不如且守河为界,大事有大,兵力包不住,必别贻后患。’是用二太子之说,只就城中别推贤人守京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