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張浚行狀》謂張浚於本朝大臣最重李沆,又謂寇準富弼范仲淹未得盡展才智
(2022-11-05 10:01:27)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朱熹《張魏公行狀》曰:
公于本朝大臣,最重李文靖公,謂近三代氣象,又以寇忠愍、富文忠、范文正之事為可法,嘗曰:“萊公自澶淵還,耻于城下之盟,益勸上修德立政。既不獲用,乃有東封西祀之說。鄭公使遼還,以和議為耻,以自治為急務,而不受樞庭之賞。文正自西鄙入参大政,勸仁祖開天章閣,俾大臣條時務,大修政事。文正所具二十條,無非切要,然亦不克施。使三公獲盡其猷為,則王業必不至二百年而中微也。異時歸老山林,當作三賢堂于敝廬之側,庶幾朝夕,想像如見其人,豈三公所為,適有契乎公心也與?
在張浚所推重的幾位大臣中,寇準、富弼、范仲淹故然是賢者,但金人滅宋之後,卻最推重司馬光、韓琦、蘇軾。推重司馬光的理由是司馬光對權貴們很好,因為當時在金人軍前當家的是粘罕悟室為一組,斡離不、兀术為一組。是在又氏族國家向民族國家轉換的過程中,自然對於庶民很好的王安石被他們加以責讓。甚至建炎元年二月從汴京城中搬取皇宮的圖書時,凡是王安石及其門人的書籍一概焚毀。對蘇軾的崇拜是因為的詩文。蘇軾有個後裔被俘到上京之後,自認是蘇軾的子孫,金人便依據范仲熊的旁證讓蘇軾的這位孫輩出掉了奴婢之籍,讓他做了自由民。韓琦被金人尊重的緣故不明,但他在相州的那座宅院,甚至齊皇劉豫被勒令退休為蜀王之後,都想金人把那棟宅子作為他的養老之所。估計是僅次於汴京皇宮的第二好的宅子。
張浚推崇李沆穀物可論。李沆忠謹明達,作為帝師,真宗皇帝在他的培導之下做了一個賢明仁厚的皇帝,這是有目共睹的。范仲淹的知名度很高,道德人品學問文章皆失楷模。張浚在都督府的幕府僚屬中就有范仲淹的孫兒為官,而且張浚與他們相處甚好。在范仲淹的族譜中都有記載。富弼的為人也是很不錯的,建炎二年張浚還奉詔舉薦了富弼的孫子富直柔。但後來富直柔的表現不是很出彩,這是另外的話。
奇怪的寇準。張浚不會因為寇準針對江東南的士大夫的過度貶斥而喜歡他,也不會因為寇準的豪奢縱酒喜歡他,也不會以為寇準強迫真宗御駕親征之後以兵員優勢時卻與遼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澶淵之盟》。那麼,寇準被張浚所推崇的理由只有一個:反對劉皇后稱制,使得仁宗皇帝被太后劉氏挾持多年。也許,張浚這是在給自己的建炎復辟張目。畢竟,孟氏站出來當家,把皇帝趙構幽禁起來,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