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佛教有何差別?張栻借《周書·酒誥》來這樣區別儒家與佛教
(2022-09-26 11:27:36)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南宋时期,士大夫对于儒教和佛教都有所涉猎,张栻、朱熹、吕祖谦、胡宏都曾经深研佛经义理。但张栻由于有家学渊源,曾祖父张纮、祖父张咸、父亲张浚,以及祖母计法真,都事佛礼佛。张浚虽然是典型的儒者,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压迫,张浚避居潭州之后,为了避免高宗与秦桧对主战派大臣的清洗,乃借佞佛以避祸,因此,张栻自小就在一群高僧大德的教诲之下修习佛教义理,对于佛教经典自然有较深的理解。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
据叶绍翁《四朝见闻录》记载,张栻在教授生徒《周书·酒诰》时,曾经借周公命令卫国禁酒以理庶事的典籍,发表了自己对于儒佛之间的辨析。这篇稿子我没有从张栻文集中找见,仅见于叶氏所录。转录如下:
酒之为物,本以奉祭祀、供宾客,此即天之降命也。而人以酒之故,至于失德丧身,即天之降威也。释氏本恶天降威者,乃并与天之降命者去之。吾儒则不然,去其降威者而已。降威者去而天之降命者自在。如饮食而至于暴殄天物,释氏恶之,而必欲食蔬茹,吾儒则不至于暴殄而已;衣服而至于穷极奢侈,释氏恶之,必欲衣坏色之衣,吾儒则去其奢侈而已;至于恶淫慝而绝夫妇,吾儒则去其淫慝而已。释氏本恶人欲,并与天理之公者而去之,吾儒去人欲,所谓天理者昭然矣。譬如水焉,释氏恶其泥沙之浊而窒之以土,不知土既窒则无水可饮矣;吾儒不然,澄其沙泥而水之澄清者可酌。此儒释之分也。
《周书酒诰》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禁酒令。但周公对于禁酒的范围不是很广泛,主要要求大臣们只在祭祀时喝酒,平时不喝或者少喝以免耽误公事或者出现酒驾。《酒诰》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