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六年五月秦檜起復知溫州是誰做主?是張浚還是趙,抑或皇帝趙構?
(2022-09-15 16:42:45)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建炎四年冬十月初二日,秦檜攜妻子僕從與門人數人自金左監軍撻懶在楚州城中的軍營中逃出,抵達漣水軍水砦後被寨子水軍頭領送至劉光世軍中。劉光世奏明朝廷之後,宰相范宗尹與簽書樞密院事李回力言其中,於是,朝廷下詔命劉光世遣使護送至行在。當時隆祐皇太后孟氏已從虔州返回行在,秦檜之妻子王氏與隆祐皇太后孟氏嫁至前宰相王珪家中的孟氏姊姊為姻親,而與隆祐皇太后不離左右的內侄孟忠厚因丁母憂去職,因此,孟氏便考慮名聲比較大的秦檜作為家族的支撐,便諷諭其黨羽丞相范宗尹與簽書樞密院事李回舉薦秦檜。由是,秦檜建炎四年十一月初四入見之後,十一月初六日,有旨以秦檜為禮部尚書。紹興元年二月,秦檜被擢升為參知政事,八月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秦檜的崛起,與張浚、呂頤浩等全憑奮力殺敵以功進身相比,容易多了。
不過,秦檜進拜宰相時,隆祐皇太后已經駕崩,因此,很快便因與功臣左丞相呂頤浩不偕而被排擠,任相滿一年後,紹興二年八月,因劉光世奏問安使王倫被金丞相粘罕遣還之際,呂頤浩、朱勝非、席益、綦崇禮、謝克家等人謂秦檜專主議和,阻抑國家復興,因此便被罷相與祠,而且,九月初,更是有旨公佈秦檜之罪,並昭示天下用不復錄用秦檜。
九月初三日,問安使王倫入見,備言金丞相粘罕有議和之意。於是,當年朝廷便有遣使赴金議和,主其事者是右丞相朱勝非,紹興三年三月,金軍在饒風嶺被吳玠、劉子羽鏖戰受到重大損失之後,其議和之意便相當濃郁了一點。
於是,春罷金人不喜的湖南安撫使李綱,五月自四川召還知樞密院事張浚,九月罷左丞相呂頤浩,為與金和議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紹興四年春正月,召江西安撫制置大使趙鼎入朝以接替呂頤浩之黨參知政事席益,三月流放掉了剛召還的知樞密院事張浚,四月罷參政徐俯。因為徐俯與呂頤浩關係密切,且靖康圍城中因為不肯與張邦昌合作而自請致仕。因此,朝廷擔心徐俯反對與金議和,便把徐俯的參政也給罷了。
不過,這些事情還是皇帝趙構與丞相朱勝非的一廂情願之舉。金人並未打算真的與宋罷戰議和。夏四月,金兀术以十萬大軍入犯蜀口仙人關,結果大敗於吳玠兄弟,吳玠還把金人被殺較多的一處戰場名之為殺金坪。
六月份兀术等自蜀口敗歸之後,金主召諸宗室大臣會商下一步舉措。當時金人兩邊臨敵,西北有西夏在邊境騷擾,南邊則有趙宋不安於位。好戰的丞相粘罕主戰先解決西北西夏問題之後再來解決南邊的問題,但金主已在垂暮之年,因此主張兩邊同時用兵,結果是粘罕、希夷、高慶裔等因此失去兵柄,而主戰的右副丞相宗輔與總監軍撻懶獲得兵權。又因金兀术曾經率兵南下搜山撿海,熟悉江南地形地貌,故此命其總兵。宗輔被任命為左副元帥,主管西線戰事,撻懶權右副元帥,主管伐江南戰事。
因為偽齊劉豫徵調簽軍,因此江南前線獲得了金偽合兵入犯的諜報。得到諜報之後,丞相朱勝非自以和議無望,乃自請去位持餘服,而皇帝趙構猶不甘心,故在九月十五日祭天大典之前,委任魏良臣為試工部侍郎充大金國軍前奉表通問使,以闔門宣贊舍人王繪副之。後數日又徙魏良臣為吏部侍郎。二使紹興四年九月二十六日陛辭北去。
魏良臣、王繪奉使如偽境之後,首先得以與金軍萬戶聶兒孛堇相見。虜酋詢問了使臣相關情況之後,特意問即秦中丞現況:“秦中丞檜在何處?”繪等答曰:“今帶職名宮觀,在温州居住。”又問:“聞曽作相,莫是聞得大軍來後,怕這裏軍前去取,所以教他去?”繪等云:“自前年歸朝廷後,實曽作相一年,後來堅欲請退,遂以宮祠閑居。”
後數日,魏良臣王繪得見金右副元帥屬官李少監名聿興等。李聿興與沈晦同登宣和六年進士第,故此也算是宋使故人。與李聿興同來的翻譯蕭褐祿又問:“秦中丞安樂麽?此人元在自家軍中,煞是好人。”王繪答云:“見作宮觀差遣,不任職事,卻請俸禄閒居。”聿興云:“無如此快活也。”十一月二十六日,金右副元帥撻懶命使人南還,臨行囑咐魏良臣等曰:“旣欲講和,須是至誠,不可奸詐,兼是些小掩襲,不濟事,如欲厮打,先約定一日,兩軍對敵則好,我這裏只用仁義行兵,若一面講和,又令人來掩不備,如此終恐悮事,只恐你江南終被將臣誤事,如前回大兵到汴京,姚平仲劫寨事,可見本朝事體,秦檜與張底一一知得,若未信時,語言問他們。”
撻懶的意思很是明白,皇帝要想和議得成,就必須用秦檜。因此,紹興五年趙鼎張浚同拜丞相之後,張浚主兵間,多在邊境視師築壘或屯田,而趙鼎則主民政人事財賦。紹興五年六月張浚督岳飛一舉剿滅湖寇楊么之後,名聲達到頂點。為了穩定相位,趙鼎便大舉援引同黨。又日行文飾,以圖與張浚功名相抗衡。
紹興六年五月十八日,詔以秦檜知溫州;六月十九日,又詔徙秦檜知近畿大郡紹興府。八月四日秦檜入見賜坐看茶。八月初九日,張浚奉召自江上入見。
趙甡之《中興遺史》說秦檜是張浚援引以抗趙鼎。趙鼎《筆記》也說是張德遠堅持要用秦會之。朱熹亦以為是張浚原因秦檜。然則,既然是趙鼎主和,有主人事民政,又在朝廷,為何在任用秦檜一事上獨歸功於張浚?
到底是誰主張起用秦檜?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