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傳論第三篇節錄:隆興北伐應該考證的幾大疑團
(2022-06-30 10:30:46)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杂谈 |
疑問之一:朝廷為何要求吳璘棄陝西新復州軍?
金主完顏雍紹興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一下詔南征,以丞相僕散忠義居開封府節制,之後在陝西與吳璘相爭的主力因朝廷下詔令吳璘棄鎮还河池守蜀口,便開始部分向河南進发,成為後來馳援宿州金軍的兵力來源。如果吳璘不棄鎮,則宿州必無金軍主力來與之相爭。
疑問之二:隆興北伐,誰主其事?
張掄所撰李顯忠行狀謂李顯忠子與邵宏淵子親得聖諭,打到商丘之後再請旨。這個說法與張浚主持北伐的說法不一。李顯忠子李師廉和李師顏與邵宏淵子邵世雄親得聖諭,顯然聖諭不是張浚傳達的,而是直接下的口詔。
疑問之三:符離兵潰,朝廷究竟損失多少軍資器仗?
疑問之四:李顯忠、邵宏淵到底因何臨陣失和?
邵宏淵說取得了宿州、靈璧和虹縣的勝利,可以班師回朝請功了,李顯忠不同意。邵宏淵說金人主力二十萬南下將至宿州,李顯忠說金人主力在陝西,數千里之遙,絕非一二日可至,而實際上五月二十二日金人主力十餘萬就趕到了宿州。邵宏淵的這個情報是誰給的?
疑問之五:朝廷所遣輪戍的統制官李福、李保為何皆臨陣不戰?
三月二十八日,朝廷以萬人赴鎮江都督府換戍,其中李福是統制官,李保是統領,二十日李顯忠與金副帥志寧相鬥,這二位將領卻都到櫻桃園乘涼去了。而在紹興三十二年,李福曾經受到過高宗的召見,視為高宗的親信武將,忠勇可嘉,卻在這時當了逃兵,被都督府所遣吏員發現,交給李顯忠,當晚推問得失便被處斬。
疑問之六:朝廷之上誰是金人間諜線人?
金丞相僕散忠義五月一日緊急朝京師,金主以為都元帥,又從京師別庫調劑了一萬餘張夏天可以使用的強攻硬弩。問題是,張浚四月二十八日才在盱眙下令出師,出師的詔書連宰相史浩、陳康伯都給隱瞞了,所以張浚得此密旨下令出師,而千里之外的僕散忠義緊急朝京師,十六日左右即趕到了副元帥志寧屯駐的商丘(北宋的南京城),往返千餘里,十幾天的時間內僕散忠義這個老頭子是如何做到的?最為重要的是,從京師緊調集裝備並攜帶至商丘,顯然是得到了諜報宋人將要北伐。這個消息是誰給金人的?莫非是僕散忠義因為夢見宋人將北伐便做出如此決策?
疑問之七:李顯忠到底貪墨了多少繳獲的銀帛?
這個問題其實不甚重要。因為軍費不足,張浚在四月二十三日奏乞以紹興三十二年未曾支付給金人的歲貢錢帛的作為軍賞,孝宗的批复是同意先動用白銀二十五萬兩,至於絲帛則以後再說。而且,由於都督府的糧草官洪適同時還擔任別的要職,所以在四月二十四日前後,張浚奏乞以向子忞為都督府轉運使負責糧草。向子忞從地方郡守到盱眙都督府蒞職也沒有那麼快。即便是朝廷四月二十四日即發放這筆銀兩,從臨安運到盱眙也要十天半個月,而李顯忠、邵宏淵在五月初四日便以過淮。過淮之後,朝廷就不給他們一文錢一粒米了。他們的吃飯問題得去敵人府庫裡面去搶。所以,國家財帛幾乎未有讓李顯忠貪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