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左丞相陳康伯罷相與祠,這是為何?
(2022-06-08 20:54:06)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杂谈 |
紹興三十二年,高宗倦勤,有意內禪,言之於宰執,左丞相陳康伯私下贊成之,而右丞相朱倬則謂內禪太匆忙,恐非國家之福,且以上皇匆匆內禪而致靖康之難。可以說,孝宗得以登基為帝,陳康伯是出了力的。
隆興元年六月,李顯忠、邵宏淵北伐失敗之後,都督張浚被罷為宣撫使,陳俊卿、唐文若、馮方、韓彥直等都督府幕府官屬皆被降秩,之後,都督府其他幕府官屬陸游被黜,王質為虞允文所引至四川宣撫司為機宜文字。李顯忠招討司主管機宜文字尹機因都督張浚之奏請而被流永州,都轉運使洪適被加秩獎諭。至於兵部侍郎陳俊卿兼都督府參謀軍事因反對張浚的北伐之舉,本來不需要降秩,陳俊卿自己覺得不好意思,便上疏自請罰秩二級。
八月,張浚因陳俊卿史浩之請,復為都督、樞密使。其後,金元帥志寧復移牒索四鎮與歲幣,有詔侍從、臺諫官集議。虞允文、胡銓、王大寶、張浚反對和議,其他大臣皆急於議和。十一月下旬,有詔召張浚入覲,十二月初一日,左丞相陳康伯罷,十二月二十一日,都督、樞密使張浚為右丞相。
奇怪的是,負有隆興北伐失敗之責的張浚被進位為右丞相,而當時孝宗的意思欲以張浚為左丞相,結果太上皇帝不同意,孝宗不得已,只得以張浚為右丞相,而囑咐所親臣僚,凡事以張浚為主,把左丞相湯思退涼在一邊。
在《宋史陳康伯傳》中,並未曾提及陳康伯欲與金速和,倒是王大寶、虞允文等人的傳中謂大臣皆欲速和,倒是李心傳《癸未甲申議和本末》明言陳康伯、湯思退欲速和。
陳康伯欲速和,應該也是奉承太上之旨,畢竟,當年高宗欲散百官避寇建州之時,大臣中唯有黃中與陳康伯兩人的家屬留在臨安,其他臣僚都已經將家屬轉移到更為安全的地方去了。而且陳康伯不同意高宗的散百官的主意,直接把高宗的御筆詔書一把火燒掉了,然後說今日之事有進無退。這才有後來起用張浚鎮守建康的詔命。但是,如果要說力主和議者,首推湯思退,而孝宗不罷免新除宰相湯思退,卻把老成有主見的陳康伯給罷免,只能表明一個事實:湯思退是太上派來監視孝宗和張浚的。
湯思退的幫手則有洪遵、周葵。洪遵與湯思退互為表裡,周葵在紹興七年時作為臺諫言官就曾誣奏張浚而致其罷相流永州。這時的周葵雖然已經年高,但高宗讓他做到了參知政事,洪遵則當上了同知樞密院事。所以,有錯的是孝宗的處置不當罷陳康伯而應該罷湯思退、周葵、洪遵。這樣才能滿足張浚所言的內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