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續前之二:南宋孝宗皇帝精心组织的隆兴北伐为何在有致胜可能的前提下居然惨败?

(2022-06-02 18:50:06)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雖然當時朝局在戰和兩派分野上,主戰派臣僚除年已七十高齡的臺諫王大寶與新入朝的胡銓以及孝宗皇帝的小學業師王十朋尚在朝廷,其餘曾經奏請起用張浚或者主戰者,大都聚集在盱眙宣撫司。值得一提的是,陳俊卿與張浚並無關聯,張浚本來是想朝廷或派馮方,或派陳俊卿來協助庶務,但作為紹興八年本來的禮部會試第一名而因與宰相趙鼎沒有關係被其降格為第二名,但陳俊卿的領悟能力還是在的。所以到任之後便向張浚提出了自海道薄伐登萊以為陝西吳璘之呼應的建議。張浚對於這一提議大感興趣,於是便立即奏報朝廷,但這項提議卻遭到了參知政事史浩的強烈反對。後來因為朝廷遣使議和,使臣為金帥所拘之久不放還,以致和議被迫中止,而孝宗喟然長嘆謂天幸和議不成,可知遣使構和非出孝宗之意,而是來自於太上皇帝之意,孝宗不過是個聽命蓋章簽發相關文件的辦事員。但後來陳俊卿、虞允文先後為相,主和的史浩一直閒居,也許這是一個原因。雖然陳俊卿不主戰,但也不肯屈己事仇。

其實,孝宗最初對於盧仲賢洪邁使勁被拘執感到慶幸以致和議不成事天助,也不無原因。畢竟,孝宗出身皇室遠支,與皇帝趙構幾乎算不上有血緣之親了。兩百的血緣梳格,彼此之間毫無親情可言。之所以趙昚被選入宮,就當時情況而言,皇帝趙構並未打算真將皇位傳之於彼。紹興十二年高宗生母南還之後,就一直壓著不讓朝廷給趙昚加任何封號,所以,趙昚生父亡故之後,趙昚便一度離開人們視野守制去了三年。回到朝廷之後,也沒有得到任何鍛煉的機會,就是在自己府邸讀書,所親近的唯有高宗給指派的老師和宮女臺諫,這些人雖然是來侍候趙昚的,但其實也負有監視他的使命。因此,自紹興初被選入宮,在前三十餘年的宮中生活,趙昚一直謹小慎微,不敢絲毫越矩。

終於熬到為太后駕崩,高宗便召見了張燾等元老,詢問金人廢盟入犯以及皇位繼承者等諸方面的大政。所幸的是,高宗皇后吳氏無所出,因此視趙昚兄弟為他日養老的依靠,故其對二人有不少照顧,使其得以免遭韋太后或其族人的毒手,因此趙昚得以繼承大寶。而實際上,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孝宗皇帝,對於趙構是沒有多少父子之情的。以人情而言,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往往記仇不記恩,所以才會慶幸地對張浚言所謂天不從太上皇之願。

但是,從相關史料可以得知,初登皇位的孝宗皇帝並無多少實權,大臣任免皆由太上皇帝定奪,如紹興三十二年九月罷虞允文川陝宣諭使另任王之望去力勸吳璘棄鎮還河池,都是出於太上皇帝之意。甚至王之望入朝,都沒有來拜見一下孝宗皇帝,直到隆興二年張浚罷相去位之後,欲以湯思退、楊存中、王之望等人為都督府僚屬時,孝宗皇帝才得以一見王之望。即便是孝宗皇太子妃之父錢端禮,也黨附湯思退而求進,並因此誣奏張浚、陳俊卿等人在盱眙鎮江等地沒有做好防禦工事,陳俊卿因此嫉恨,在入相之後,錢端禮沒有再得到過任何任用,便鬱鬱以終了。

吳璘在陝西棄鎮敗歸之後,太上皇帝所擔心的一大隱患終於得到消除,所餘隱患便是都督府僚屬和吳璘兄子吳拱所佔據的荊襄之地。吳拱曾經擔任過張浚被謫居的潭州等地的守臣,所以一直與張浚有聯繫。紹興三十一年冬十一月下旬自純州登舟沿江東進時,張浚還特地在前往建康赴任途中在鄂州府停靠,與當時擔任守將的吳拱會面。因此,正月初前川陝宣諭使虞允文面對之後,便被調到吳拱駐地,協助吳拱的工作。當然,虞允文到任之後,還是堅持不肯棄鎮,屢疏論奏,所以張浚被罷後,虞允文也被外放四川去了。

所以,太上皇帝所擔心的隱患就只剩下張浚都督府的僚屬了,在這些當時名臣中,洪適雖然是張浚故人之子,但同時也是高宗親擢的宏詞博學制科進士,秦檜死後,湯思退有曾薦拔過洪適兄弟,而且當時洪適三兄弟中,洪適在張浚都督府為幕僚,掌管軍資器仗供給,洪遵在朝廷擔任知樞密院事,洪適也受高宗器重,被遣往金庭議和,事雖不成,但恩遇不改。都督府判官陳俊卿本來就是太上皇帝紹興八年所親除的第二名,因為當時宰相秦檜和趙鼎都對陳俊卿有過打壓,所以陳俊卿也算是親擢的大臣。之所以陳俊卿被派往張浚的都督府,一則是張浚為了避嫌,奏請以陳俊卿或者馮方為副手,馮方與張浚是鄉黨故舊,所以就派了過來,陳俊卿則是來牽制張浚動止的大臣,所以其他人,如查籥、李稙、張深、唐文若等幹吏雖然為張浚所親任,但有陳俊卿在,問題不大,只要張浚不妨礙與金議和,大可以和平相處。至於陸游、王質,不過是能文之士而已,不久就被虞允文辟往襄陽去了。此外,李顯忠的主管機宜文字者是尹機。尹機雖然官品不高,但是趙鼎黨友,後來得到了秦檜、洪適、洪遵等人的舉薦,因此,尹機力勸李顯忠不分宿州所繳獲的資糧銀錢絲帛而激發了李顯忠、邵宏淵之間的矛盾,使得早期兩人合作進呈的北伐用師方略時期的同心協力,變得彼此睽異。

孝宗的北伐就這樣無果而終了。結果承擔責任的是張浚、李顯忠和邵宏淵。不過,李顯忠一年之後便被平反,反觀邵宏淵則被流放之後再無翻身之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