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唐文諾傳》所載紹興三十一年起復張浚時高宗謂張浚喜功,將士不附
(2022-04-18 11:21:42)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紹興三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詔聽張浚任便居住。其時胡憲、王十朋等人已經多次上疏當啟用有德望大臣來主戰事。五月二十日高宗生日,金人所遣賀生辰使要求高宗派湯思退、陳康伯、王綸以及楊存中四人中的一人赴南京覲見以商議泗州、陳州、蔡州、楚州、鄧州等地方的歸屬,且言,如果在九月中宋臣不到闕,將另有處置。高宗聽聞金使臣之言,氣得退回後殿一個哭泣去了。過了許久,大臣入內奏事時,便以欽宗崩問突如其來而悲戚搪塞過去了。
在這種局面下,朝野上疏請緊急起用張浚的呼聲可謂一浪高過一浪。陳俊卿、王十朋等在朝官都面奏試用一下張浚以觀後效,甚至史浩、洪適兄弟都有進言。在國家危難之際,似乎舍張浚便有亡國之憂。九月份接到諜報說金主自將七十萬分三道入境之後,高宗一度做出了散百官然後航海幸泉州的計劃。但陳康伯不同意,說一旦散百官,朝廷就為天下所輕,(張山李四都可能出來稱帝,陳康伯這話沒有說出口吧),但高宗還是被嚇住了,不再提散百官航海避寇之事。
但《宋史唐文若傳》說高宗不肯起用張浚的理由是張浚喜功,將士不附,這個說法與《陳俊卿傳》、李心傳《系年要錄》、以及徐夢莘《北盟會編》、熊克《中興小歷》所所言不同。《宋史唐文若傳》曰:
三十一年,召為宗正少卿。金人犯邊,文若求對,首建大臣節制江上之議。上諭大臣以文若與虞允文、杜莘老、馬驥才皆可用,複除起居郎。時諸將北出,捷書日聞,上下有狃志,獨文若憂之,圖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諭文若以創業所曆艱苦及敵情反覆甚悉,文若對曰:“願陛下深察大勢,趨策之長而避其短,無循前代軌轍,則大善。”
未幾,諸軍退守,金主自將,圍大將王權于曆陽(今安徽和縣歷陽鎮),權遁,淮南盡沒。詔百官廷議,文若畫三策,一請上親征,二乞遣大臣勞軍,三乞起張浚。工部侍郎許尹是其言,眾遂列奏上之,不報。
文若尋面對,上問曰:“今計安出,卿熟張浚否?”文若曰:“浚守道篤學,天下屬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嶺海,正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無以發此。”數日,遣楊存中護江上軍,緩親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蓋上以浚雖忠愨,喜功,將士多不附。文若複言浚本以孤忠得眾,尋改浚鎮建康府,將以為江、淮宣撫使,中沮之而止。
高宗說士大夫援浚者多,但其後謂張浚喜功,將士多不附與其他史籍所載不同。在都督府,將士對張浚的兒子張栻都很佩服,完全不同於高宗所謂將士不附之說。考其中緣由,高宗的所謂張浚喜功,就是張浚父子非要收復中原不可,而非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這裡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其他史籍也不載紹興三十一年張浚曾有起知平江府之說,但有判潭州。至於張浚徙鎮建康,紹興三十二年正月高宗一行巡幸建康之後欲以張浚宣撫江淮之事被人中阻,應該是劉珙等人反對以楊存中為宣撫使,欲以張浚為之而帝不肯。史書為高宗諱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