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常先誣告張宗元與張浚謀反,結果反被編管循州,卻為押送使臣吳成忠害苦
(2022-04-15 12:41:45)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秦檜的門生朱熹在《張浚行狀》中說秦檜末年,智識虧損較大,居然任用張常先來收集張浚、張宗元、張燾等人的謀反罪證。但與秦檜有殺父之仇的洪邁在其所著《夷堅志》中記錄了一個與張宗元案件有關的傳說。洪邁是張宗元的女婿,對於這件事情應該是清楚的。洪邁在《夷堅志》中收錄的這個小故事是這樣寫的:
張常先者,嵇仲樞密第三子,凶愎不遜,秦丞相以其父故超資用之。紹興二十五年,除江西轉運判官。其居在信州,將行,從郡守林景度機假吏卒別墓,怒不設銀香爐,捽州指使吳成忠杖之,林不敢校。赴官三月,為言者論罷。既又坐告訐張魏公生日詩事,削籍,編管循州。刑部下信州差一使臣十卒護送。時常先方自豫章歸,未至信,信守遣人逆諸途。所謂吳成忠者,偶當行,才被差,不復治裝,即日行,遇於三十里間,叱下車,褫其巾,使步於馬前。未半舍,困苦不可忍,適逢所善皇甫世通泣言其情。世通為祈吳生、賂以銀二百兩,乃得冠巾乘轎,且攜二妾俱西。每至宿店,吳生令十卒監常先,同處一房。鎖其戶,而自據二妾,凡兩月,乃至循。時疫癘大作,循民死者十四五,郡守張寧為治城外台隱堂舍之。常先已病因,居數日愈甚,不暇入城而死。吳生亦繼焉,蓋復惡已甚矣。
洪邁的這個故事中有幾點值得注意:張常先是靖康中知樞密院事張叔夜之子。張叔夜因伴隨徽宗欽宗北上,以其未能成功捍禦金虜,導致城破二聖被俘,因此在途中絕食而死。秦檜當時也在北上途中,對於張叔夜之死事了然,因此南歸得勢之後,便奏用張叔夜留在南邊的這個兒子(張叔夜的其他幾個兒子北上之後皆為金人所用)。紹興二十四年,朝廷以張宗元知洪州,因此便得與張燾等人詩文唱和。結果這些詩文被張常先當成向朝廷舉報的謀反罪證,結果朝廷以為其中並無謀逆之言,而秦檜死後,張燾為高宗所禮,因此張常先被治以告訐之罪而削籍編管循州。
當時的循州郡守是張寧,張寧是山西人,隨王德入汴京勤王,因此便南下。紹興七年酈瓊將叛,其年六月份七月初請於王德,要求告假得到准許後便來到建康行在,特地向宰相張浚禀報了酈瓊靳賽等將叛的情況,但張浚對此不以為意,事發之後,張浚欲以張寧為邊塞守臣,張寧辭而不受。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張叔夜的大名。畢竟,梁山一百零八將不敵張叔夜這麼一個白面書生,可以看著是當時英雄如武松、林沖等人的奇恥大辱。但張叔夜於大宋皇帝而言卻是大大的忠臣。
據說張叔夜是清河張氏後裔中佼佼者。張寧也是屬於清河張氏族人,所以對於張叔夜之子張常先也算是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