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何喜歡用歸謬法來看待世間萬事?威廉姆森:人的知识有限度
(2022-04-13 12:47:34)
标签:
文化杂谈教育 |
威廉姆森:人的知识及其限度
当代哲学家蒂莫西·威廉姆森在其著作《知识及其限度》中提出了著名的反KK原则的论证,即反对“一个人知道什么,蕴含着这个人知道他知道什么”这样一个原则。由于这个原则涉及人的反思能力以及知识的确定性等诸多问题,因而得到广泛关注。笔者从威廉姆森的反KK原则的论证入手,探讨其论证的有效性以及人类认知家园的问题。
“树高悖论”与“容错边界”理论
威廉姆森反KK原则的论证源于他的一个思想实验,在此将其称为“树高悖论”:有一个叫马古的先生向窗外望去,判断一棵树的高度,但由于他的目力有限,对任意自然数i来讲,马古先生判断树有i英寸高,实际上树有i+1英寸高,但是马古先生却不知道这么精确。马古先生知道他无法如此精确地判断树的高度,于是便有了以下命题:马古先生知道,如果这棵树是i+1英寸高,那么他不知道这棵树不是i英寸高。那么从0英寸开始推算,马古先生自然知道这棵树不是0英寸高,并且他知道自己这个判断,那么就可以推出马古先生知道这棵树不是1英寸高,然后将其作为前提,便可得出马古先生知道这棵树不是2英寸高,以此类推得到马古先生知道这棵树不是666英寸高。但是事实上这棵树就是666英寸高,而知识是事实性的,“马古先生知道这棵树不是666英尺高”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其推理如下:
(1i)马古先生知道,如果这棵树是i+1英寸高,那么他将不知道这棵树不是i英寸高。
(认知限度)
(2i)马古先生知道这棵树不是i英寸高。
(3i)马古先生知道他知道这棵树不是i英寸高。
(2i+1)马古先生知道这棵树不是i+1英寸高。
于是威廉姆森就运用归谬法,通过辩护条件(1i)的合理性来否定KK原则。谈及他对(1i)的辩护,这源于他的一个核心观点——“容错边界”理论。当两个情形在人的认知边界以内时,人会处于无法分辨的状态,因此会认可两个状态存在相同的条件。只要是“容错边界”理论成立,那么KK原则便是失效的,原因在于由于“容错边界”理论的成立,致使知识在每次迭代时都会发生偏移,从而使知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迭代失败。
对论证前提的考量
首先,我们观察前提(1i),威廉姆森并没有直接应用“容错边界”理论所出的命题,而是加上了马古先生对自己的“认知限度”有知这一前提。即在“如果这棵树是i+1英寸高,那么他将不知道这棵树不是i英寸高”前加上了“马古先生知道”。并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将前面的有知状态,对后面的蕴含式进行了分配。也就是单看前提(1i)中对蕴含式后件的处理,其中包含着“马古先生不知道,并且他知道他不知道”这样的意思,而这正是负内省公式的表现形式。负内省公式又可以被理解成KK原则的否定代入式。那么,前提(1i)是致使KK原则失效的首要条件,而这样的条件之中,却包含着负内省公式的意味,这是不妥当的。
去掉KK原则依然出现矛盾
威廉姆森主要通过归谬法及结论的矛盾来证明前提的失效。如果将前提中的KK原则删去,还能进行推理的话,就不应出现错误的结果。结合实例,我们只考虑马古先生知道什么,而不考虑马古先生是否知道自己知道,这样就避免了在整个推理过程中运用KK原则,结果如下:
(1i**)如果这棵树是i+1英寸高,那么马古先生将不知道这棵树不是i英寸高。
(2i**)马古先生知道这棵树不是i英寸高。
(2i+1**)这棵树不是i+1英寸高。
矛盾的结果仍然出现,并且这个结果是事实与事实性的矛盾,而非认知与事实的矛盾,从而更加具有典型性。
从这两个例证来看,即使去掉前提中的KK原则,仍然会出现矛盾的结果。也就是说,纵使威廉姆森所说的认知迭代确实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在他所构造的论证过程里面,这种迭代的失效早在认知以前就已发生。
“容错边界”理论的证成。
威廉姆森认为,“容错边界理论”依赖于“知识的可靠性”的要求,知识的可靠性足以在微小的变化下起到指导作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微小变化会逐渐累积成可感的差异,而知识的可靠性是不能逾越这种差异的。被削弱的可靠性本身就不具备贯穿整个论证过程的能力,因此终会有不能支撑整个前提即“容错边界”理论的时候。
但是,我们还得承认,知识也有“恒久稳定性”的时候。具体说,一个人在m时刻感觉冷并且形成的知识,具有“完全可靠性”应解释为:在任意时刻n(n≠m),命题“我在m时刻感觉冷”是恒成立的,至于在n时刻是否感觉冷,应该由n时刻的直觉反馈决定,而不应该由m时刻的状态的推理得来。
另一方面,单纯从“容错边界”表达式本身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一个人对温度的感知在1摄氏度以内,那么“一个人知道水在0摄氏度会结冰”能够蕴含“水在1摄氏度会结冰”吗?由此看来,“容错边界”理论的成立需要加上很多限定成分。
逐渐削弱的“稳定性”不足以一直支撑“容错边界”理论的成立,而“恒久的稳定性”又不能佐证“容错边界”理论,因此无论其理论依据还是理论效力都需要更加有力的支撑。
认知家园的存在
威廉姆森的反KK原则是他的反透明性理论的一个部分,用以证明认识论不能被完全操作化。在其《不确定的知识》一文中,他断言,“我们大多数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并且以这种不确定的方式被我们所知。”知识的不确定来源于人的认知限度,具体的证明方法就是“树高悖论”。知识的不确定性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便是许多模糊词的应用。
威廉姆森认为,认知家园是由透明性条件组成的。他通过反透明性论证得出了“透明条件是稀罕之物,由于它们远未形成一个认知家园,因而我们通常不感兴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条件从来都是非透明的”的结论。
笔者认为,纵使透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遭到了限制,人类的认知家园也绝不仅仅是由不足道的条件组成,因为我们无法否认千千万万透明性的具体条件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尽管这些透明条件在归纳为类的时候总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反例,但却不能因为反例而忽略其存在。就拿威廉姆森的“感觉冷”的例子来讲,一个人在早晨感觉冷,并且他知道自己感觉冷。那么在早晨的时候“感觉冷”就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透明条件,甚至在某个“冷热质变的点”之前,“感觉冷”都是一个透明性的条件,只有在某个“冷热交替的质变点”的时候,人才可能真的无法分辨自己的感觉,我们可以用这一个点去否认整个过程吗?不能因为非透明性条件的存在就否定整个认知家园的存在,任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达于人的内心的,能够被认识和了解形成知识的条件,无论是以其“本来面目”还是“半遮面纱”都是我们的认识基础,存在于我们的认知家园之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胡兰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