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張浚研究之《紫巖易傳》與諸家易傳“乾元貞利亨”傳釋比較

(2022-03-23 12:22:31)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詩書禮樂易,謂之五經,漢代獨尊儒術,因此又加上了論語一書,亦以謂之經。最初的五經之中,大率皆經孔子編刪,大致認為《書》是帝皇之言,是古代大凡將做帝皇的人必讀之書。然後禮相當於古代之憲法,是士大夫的行為準則,至於易,則最初不過老百姓日常趨吉避凶所用的一種占卜用書,即便是秦始皇焚書,也不曾將易經銷毀。

我這裡輯錄了十餘種宋代及之前解釋易經中“乾,元貞利亨”釋文。漢魏之際王弼注易,獨以為周文王的解說已經和完備了,所以就只注音其中的幾個字,並未加以附益。除張浚的紫礹易傳之說置之於首,其他諸家之說皆以所出年代為次序,至朱熹之說而止。

朱熹之後大凡說易者,不是瞎說便是附會,並無多少價值。即便是朱熹之說,也有可以商量之處。如將上古智人的知識經驗附會成性命之說,這也是後來導致宰相王淮諷人言劾朱熹偽道學的原因之意吧。

雖然,解說是謂伏羲畫八卦,其實,我覺得這是古人捕獵是用棍子打狗時的發現。打狗用力太猛,棍子斷而為二,所以便成了一和二。一根木棍斷而為二,打狗就不方便了,有危險,因此便是一種不吉利的象徵。這種智慧是累積而來。人類從東非草原上走出之後,分散到了亞歐大陸,積累的生死攸關的經驗教訓多了,便產生了所謂智慧,活得長,經延教訓多的長老就是所謂的智人,我們姑且認為是聖人吧。


張浚《紫巖易傳》:

  乾,元亨利貞。

乾,道也。元亨利貞,德也。道一也,德有四焉。自然之理,自然之序,自然之數,不可易也。故夫數者,一二三四是也。數至四而備矣,合之為十,别之為五,莫非自然。故夫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端。五實周流乎中。五者,皇極之中,道也,乾道也。乾以中運元亨利貞,終始不息。生化之功,於是乎出。元以始之。亨以通之。利以裁之。貞以固之。天人之理,無餘蘊矣。

 

子夏《易傳》:

乾上,元亨利貞。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乾下,始降氣者也。始而通終,而濟保其正也,故統萬物而無外。夫天者,位也,質也。乾者,人也,精神也,有其人,然後定其位。精神通明,然後統其質,故能雲行雨施,生類繼續,大明終始,而分其六位。乘其隱見,而得其變化。故得生成,而性命正矣。是以聖人之當位也,保合於乾元。太和之道,乃利而終正也。故能首出庶物,萬國保其安也。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而不息,天之運也,自強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

 

王弼易註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文言備矣。乾竭然反亨許庚】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乾,元亨利貞。

案說:卦,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運行不息,應化无窮,故聖人則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和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貞矣。

 

唐·史徵《周易口訣義》:

乾,元亨利貞者,乾天也,天是體,名乾,是用名謂天體凝寂,非人所法,故聖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之曰乾,而不名之曰天也。若元亨利貞,此四者,亦是天之四德也。天以四時之氣,春生秋殺,冬寒夏暑,有此四時之義,故名為天也。周氏云:元,始也,於時配春,言萬物始生,得其元始之序,發育長養;亨,通也,於時配夏,夏以通暢,合其嘉美之道;利者,義也,於時配秋,秋以成實,得其利物之宜;貞者,正也,於時配冬,冬以物之終,納幹正之道。若以五行言之,元,木也;亨,火也;利,金也;貞,水也;土則資運四事,故不言之。若以人事,則元為仁,亨為禮,利為義,貞為信,不言智者,謂此四事因智而用,故乾鑿度云水土二行,兼智兼信是也。

 

宋·胡瑗《周易口義》:

乾。義曰:此伏羲所畫之卦也。伏羲畫八卦,始有三爻,一爻為地,二爻為人,三爻為天,以象三才之道。然未能盡變通之理。故文王重之為六爻,初為地之下有蒙泉之象,二為地之上,三于人,為臣民之位,四出于臣民之上,為儲貳之象,五正當天位,六為天之上有太虚之象,然後萬物成形,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六爻皆陽,象天積諸陽氣而成也。既象天,其不名天而名乾者,盖天者,乾之形。乾者,天之用。夫天之形,望之其色蒼然。南樞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樞出地上三十六度,狀如倚杵,此天之形也。言其用,則一晝夜之間,凡行九十餘萬里。夫人之一呼一吸,謂之一息。一息之間,天行已八十餘里。人之一晝一夜,有萬三千六百餘息,是故一晝一夜,而天行九十餘萬里,則天之健用可知。自古及今,未嘗有毫釐之過,亦未嘗有毫釐之不及。盖乾以至健至正而然也。故聖人于此垂教,欲使人法天之用,而不法天之形,所以名乾而不名天也。且天之形象,人之體魄也。天之用象,人之精神也,使寒暑以成,日月以明,萬物以生,此天之健用也。若人之有耳目口鼻,四體是其形也,其口言,鼻臭,目視,耳聽,手足四體之運,此其用也。至于心之思慮藴于内,則為五常百行發于外,則為政教禮義。故為君為臣為父為子為兄為弟為夫為婦,以至于為士農工商,莫不本于乾乾不息,然後皆得其所成立也。左氏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皆言人當法天之健用也。故曰乾。

元亨利貞。義曰:文王既重伏羲所畫之卦,又為此卦下之彖辭,以明乾之四德,又配之四時五常而言也。元者,始也,言天以一元之氣始生萬物,聖人法之,以仁而生成天下之民物,故于四時為春,于五常為仁;亨者,通也;夫物,春始生之,夏則極生,而至于大通,故高者下者洪者纎者,各遂其分而得其性也。聖人觀夏之萬物,有高下洪纎,乃作為禮以法之,使尊者卑者貴者賤者各定其分而不越於禮,故於四時為夏,于五常為禮;利者,和也,在文言曰利者義之和,言物之既生既育,故必成之有漸,自立秋凉風至,八月白露降,九月寒露降,以至為霜為雪,以成萬物,莫不有漸而成也,聖人法之以為義。義者,宜也,天下之民雖有禮以定其分,然必得其義以裁制之,則各得其宜也。故於四時為秋,於五常為義。貞者,正也,固也,言物之既成,必歸于正,以隂陽之氣,幹了於萬物。聖人法之,為智事,非智不能幹固而成立。故於四時為冬,于五常為智。然則此五常不言信者,何也?蓋信屬于土,土者分王四季。凡人之有仁義禮智,必有信,然後能行。故于四者,无所配也。然此四德以天下事業言之,則元為樂,亨為禮,利為刑,貞為政。何則?盖元者,始生萬物萬物,得其生然後鼔舞而和樂。聖人法之,制樂以治天下,則天下之民亦熙然而和樂,故以元為樂也。天下既已和樂,然而不節則亂,故聖人制禮以定之,使上下有分,尊卑有序,故以亨為禮也。夫禮樂既行,然其間不无不率教者。聖人雖有愛民之心,亦不得已乃為刑以治之,于是大則有征伐之具,小則有鞭朴之法,使民皆畏罪而遷善,故以利為刑也。夫天下既有樂以和之,禮以節之,刑以治之,不以正道終之,則不可也。故政者,正也,使民物各得其正,故貞為政也。夫四者達而不悖,則天下之能事畢矣。故四者在易,則為元亨利貞,在天則為春夏秋冬,在五常則為仁義禮智。聖人備于乾之下,以極天地之道,而盡人事之理也。

 

宋·張載《横渠易說》:

乾,元亨利貞。

乾之四德,終始萬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然推本而言,當父母萬物,明萬物資始,故不得不以元配乾,坤其偶也。故不得不以元配坤,天下理得元也,會而通。亨也,說諸心;利也,一天下之動貞也。貞者,專静也,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言天地則有體,言乾坤則无形故,性也者,雖乾坤亦在其中。

 

程頤《伊川易傳》:

乾,元亨利貞。

  上古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蘇軾《東坡易傳》:

乾,元亨利貞。初九,濳龍勿用。

  乾之所以取于龍者,以其能飛能潛也。飛者,其正也,不得其正而能潛,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之。

 

宋·張根《吳園周易解》: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乾道无所不該,四德特舉其應物之跡耳,故有人君之象,《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帝之所興,王之所成,皆原于此。

 

宋·朱震《漢上易傳》:

乾,元亨利貞。

乾,健也;元,始也;亨,通也。升降往來,周流六虚而不窮者也。利者,得其宜也;貞者,正也。初九、九三、九五、正也;九二、九四、上九,變動亦正也。故九二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乾具此四德,故為諸卦之祖。程顥曰:“一德不具,不足為之乾。”伏羲初畫八卦,乾、坤、坎、離、震、巽、兌、艮,因而重之。《歸藏》之初經是也。商人作《歸藏》,首坤,次乾。夏后氏作《連山》,首艮而乾在七,其經卦皆六十有四。至於文王,首乾次坤,以乾、坤、坎、離為上篇,震、巽、艮、兌為下篇。繋以卦下之辭,周公繼之,乃有爻辭。

 

宋·耿南仲《周易新講義》:

乾,元亨利貞。

天地者,形也;隂陽者,氣也。即天地之形,隂陽之氣,而密為鼓舞於其間,使其形有闔闢,氣有嘘吹,以成變化之功者,乾坤是也。故天地譬則形體,乾坤譬則精神矣。夫易無體也,無體則無出無藏。無出無藏,其所以藏,以乾坤為之藴而已;其所以出,以乾坤為之門而已。故卦始於乾坤,而乾者,道也。元亨利貞者,德也。蓋立天之道曰隂與陽,有少陽,有老陽,有少隂,有老隂。少陽之純,於春為元;老陽之熙,於夏為亨;少隂之歛,於秋為利;老隂之凝,於冬為貞。萬物之為元也,資氣而已,其於亨則流形焉,至於利則質成焉,氣形質其終,復歸根者,貞也。元亨利貞,在天為春夏秋冬之時,在人為仁義禮智之性。

 

宋·李光《讀易詳說》:

乾,元亨利貞。

乾,天也,以廣大无所不包,謂之天。以剛健運行不息,謂之乾。乾,純陽之卦,人君之象也。夫以區域之大,非有以主宰之,則強弱相陵,衆寡相并,高下相傾,紛紛者何時而已邪?聖人作易之意,首立乾坤兩卦,以明君臣之大分。孔子繫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如天地之不可易也。有一言以盡乾之功用者,健而已。執大象以御神器,非天下之至健,孰克勝任?故以象人君之德,賞罰威福之柄,利害生殺之權,皆自我出而不移于臣下,則乾綱立矣。

元亨利貞,乾之四德,猶四時之運,施之于人,則仁義禮智,而信行乎其中矣。天之道,一嘘為春夏,而物以生長;一吸為秋冬,而物以肅殺。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故體乾之元,足以長人。亨者,嘉之會也。故體乾之亨,足以合禮。利者,義之和也。故體乾之利,足以和義。貞者,事之幹也。故體乾之貞,足以幹事。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之德,析而為四,則元也,亨也,利也,貞也,各主一時之事也。合而為二,則元亨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萬物而亨之。利者,情也。貞者,静而正。静而正,則性也六爻。發揮旁通為情,則情者,性之動也,以發揮為情,則剛健中正純粹精為性可知矣。《彖》言:大哉!乾元終之以萬國咸寧。文言稱:大哉!乾乎終之以天下平。文王之言,本之乾元。孔子之言,本之聖人。聖人體天以立德,帝王之道,以剛健中正純粹精為體,以變化隨時施澤,利物為用。言各有所主,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者。餘卦皆指名所利,如坤利牝馬之貞,屯利建侯之類是也。乾道无所不利,故不言所利,以見乾道之大也。時乘六龍,以御天者,乘此六爻之時,則可以御造物之大權,而出乎造物之外矣。雲行雨施,天下平者。德澤旁流,如雲行雨施,物各適其平,天下孰有泮渙者乎!此反復以盡乾德之妙也。乾道至此,孰知乾之為聖人,聖人之為乾乎?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乾道大矣,惟元亨利貞四者,足以盡之。乾以一元之氣,生養萬物,物莫不禀氣於元。天何為哉?故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也。皷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雲行雨施,然後蟄者以奮,甲者以坼,草木鳥獸,流動分形,形質呈露矣。此釋乾之所謂元亨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者,聖人體元亨之德,運用造化,以成位乎其中也。天之道,有終有始,四時之代謝,六子之運動,循環无窮,聖人大明乎終始之運。故卦之六爻,以時而成,潛見飛躍,不失其幾,然後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此釋乾之所謂利貞也。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物有因形而移易者,亦有自有而入无,自无而入有者,此乾道變化之妙。故物各得正其性命,以保合太和也。與生俱生者,性也;命則所稟受于天者,保謂存之而不亡,合謂聚之而不散。保之合之,不失其太和,故能利且貞也。乾備此四德,以統御羣形,而為萬物之宗。聖王體乾之四德,以臨制海内,而為庶邦之長。乾與聖人,各盡其剛健之德,同功而異用,所以俱為域中之大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易无非象乾坤至大之物,不可形容,故但言其用而已。至健者,乾之用也。自彊不息者,君子取法于乾也,天所以歷萬古而无敝者,以息息不停運而无迹也。君子體之以進德修業,如成湯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文王日昃不暇食,固足以繼天道矣。盖處尊崇富貴之地,内有淫聲美色之蠧,外有臺池苑囿之觀,自非以道制欲,未有不荒怠者。《中庸》曰:至誠無息,不息則久。非體本剛健,安能无作輟者乎!夫子于《彖辭》之外,别以八卦,錯綜取義,謂之大象,惟乾坤坎離震兑艮巽八純卦,无互體合體卦變之異,故坎曰洊至,離曰明兩,震曰洊雷,兌曰麗澤,艮曰兼山,巽曰隨風,各取一物以為象,而乾坤至大之物,又異乎六子。故但云天行健,地勢坤而已。此无象之象,衆象之所宗也。

 

宋·朱熹《原本周易本義》:

乾,元亨利貞。

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隂陽有奇偶之數,故畫一奇以陽,畫一耦以隂。見一隂一陽,有各生一隂一陽之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為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仿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