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奶奶缝的虎年压岁钱袋
韩奶奶缝制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讲述人] 民间布艺老艺人韩月娥
[年俗记录]
年来了,商场里铺天盖地的年货给整个城市抹上了红彤彤的喜庆。穿梭在红色的装饰品摊位前,你想错过这种喜庆都很难。红红火火的布福字,年年有鱼,一串串的灯笼,这流水线上,大机器下做出来的年货,虽然精美,但似乎总少了点什么。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了家住高新园区的韩月娥奶奶家。韩奶奶今年虚岁80整,临到过年了,韩奶奶家简直就是个年货大集,奶奶一针针一线线缝出的布衣小礼物,浸满了对孙子辈的浓浓情意。在这里记者才真正找到了年味,找到了机器制造下的年货缺少的东西——心意。
[年俗感受]
韩奶奶回忆70多年前:“过年好、过年好”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在屯子里回荡。到了晚上,孩子们坐上炕,打开自己的压岁钱袋,与大人、兄弟姐妹们分享自己一天的收获。韩奶奶说:“我这干的就是以前老太太们都会干的活,只是针线活更好些,真没想到这也能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奶奶说,现在家里的孙子们也都长大了,这些年货打算送到幼儿园去,“孩子们需要了解我们的中国年,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文/大连晚报记者林芝
图/大连晚报报记者 张瑜
压岁钱袋里装着的快乐
时光回转到70多年前,韩奶奶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春节前两天,小丫头就开始盼着奶奶、妈妈给她做压岁钱袋。窗外白雪皑皑,热炕头上,妈妈收集了一堆小布头,一针一线地缝布袋子。丫头就趴在桌子边,看着妈妈缝布袋,几个碎布头很快在妈妈的手里就大变样,一个精巧的小布袋完成了,再缝上带子,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压岁钱袋。布袋一缝好,丫头就高兴地挂在脖子上,只等着大年初一去讨压岁钱。
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换上了新衣服,人人脖子上挂着压岁钱袋,走东家串西家,“过年好、过年好”孩子们快乐的声音在屯子里回荡。到了晚上,孩子们坐上炕,打开自己的压岁钱袋,与大人、兄弟姐妹们分享自己一天的收获,每当有大人问,丫头,收了多少压岁钱时,丫头总是自豪地晃着自己的袋子。
那时候,袋子里钱虽不多,大多只是几枚硬币,但是袋子却盛满了孩子的快乐,装着长辈们对孩子的疼爱和祝福。
一针一线缝进去的真情
时光荏苒,此时的韩奶奶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丫头,回望坐在窗边缝压岁钱袋的那一个个身影,奶奶老去,妈妈两鬓斑白,再到如今,韩奶奶自己也已经是年近八旬。接过长辈们手中的针线,童年虽然一去不复返,但是韩奶奶依然没有忘记童年的快乐。认真地缝起过年的小玩意儿,韩奶奶不是舍不得去给孩子买礼物,而是觉得自己缝的礼物才是沉甸甸的。“每年我都缝这些压岁钱袋,什么年就缝什么图案。袋子越缝越大啊,哈哈,因为咱们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啊。”
韩奶奶说,制作一个压岁钱袋需要一天的时间,从画图,到裁布,再到一针一线地缝出来,她把自己的心意也蓄在了这个袋子里。
戴着顶针、老花镜,韩奶奶盘腿坐在窗前,韩奶奶边缝脸上还漾起幸福的笑容,阳光下,这个画面是如此的温暖,让每个人都会想起家中那个慈祥的奶奶,让人想起家的味道。
“现在很少有人用手工缝了,看我做的这些生肖小布艺,早些时候这些都是奶奶们给孙儿们的礼物。我们小时候,谁家的老人不给孙儿们做这样的小礼物啊,都是自个缝,自个儿缝的才是心意。”韩奶奶向记者展示着她的手工布艺作品,她说从11月份她就开始缝了,现在已经缝了200多个,“不过,现在有几个人自己做针线活啊。大家都到市场买。”韩奶奶规整着自己的这些宝贝,不无遗憾地说。
是呀,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有几个人见过手工的压岁钱袋,给压岁钱的年俗倒是传下来了,细心的家长还会准备红包,有些时候,钱就是赤裸裸地递给孩子。压岁钱是越来越厚了,可那份年味和情意却慢慢地淡了。
韩奶奶出生在庄河,长大后做了一名老师,从庄河到普兰店再到大连,韩奶奶从未放下过手里的针线,退休后韩奶奶更是把心思都放在了民间工艺的传承上。这些小布艺的图案都是韩奶奶自己设计的,虽说不是什么艺术家的大手笔,但也足够让孩子们为小礼物狂喜一番:“我也不太清楚这个压岁钱袋,还有生肖布艺的传统是从何而来,可能是受山东人的影响吧。不过,不管怎样,这个传统不能丢。孩子们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儿,我到社区里去教他们做布艺,他们也很喜欢。今年,我打算把这些小礼物送到幼儿园去,保留我们的年俗,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采访结束时,韩奶奶还给记者看了几件新作品,奶奶骄傲地说,这些是她徒弟做的,她的年轻徒弟只有30多岁,“相信只要大家都多一份心,很多孩子都会收到来自长辈亲手做的礼物。”
链接 压岁钱的传说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