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连晚报》春节特刊的最后一篇了,我特地把这篇热闹的“舞龙”放到今天——正月十五元宵节,让精彩的舞龙为我们的虎年舞出“精气神”吧!![[转载]“金州龙”舞名扬海内外 [转载]“金州龙”舞名扬海内外](//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舞了一辈子龙的李本生老人
[讲述人]
金州文化馆副研究员 李本生
[年俗记录]
又是一年新年到,记者前去拜访了家住金州区金纺家属楼的李本生老人,这位年已七旬的老人与“金州龙”已经相伴40年了。他的几句话,就能道出“金州龙”的前世今生;他的举手投足、几个身段,就能展现“金州龙”舞者的矫健雄姿。
[年俗感受]
“金州有个百花会,百花会上看耍龙。”在过完除夕、春节后,得天独厚的金州人有更多的盼头,因为这里有一年一度的百花会,因为这里有扬名海内外的金州龙舞,当一回金州人真值。
文/大连晚报记者 刘爱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清军营里飞起“金州龙”
李本生是金州文化馆的副研究员,金州城里有名的舞龙人。他说,金州的龙舞最早出现在100多年前清军大营里。
“1880年的时候,清军派一支部队在大连湾附近修筑炮台,防范从海面来犯的外敌,这支部队正是李鸿章亲自创建的淮军部队,这些来自中原的部队每逢正月十五,便拿出从家乡带来的龙,耍起来,一来是排解思乡之苦,二来是以此犒劳三军。那条龙的龙头重,龙身细长,大概不到30米长,不太好耍,那时不叫耍龙,叫跑龙,他们只会跑个龙摆尾等几个简单的花样。”
真正让这只军营里的“龙”在金州古城“龙身再现”的是淮军提督刘盛修,“他把部队驻扎在老城的西门外,西门外人也就是后来的园艺村人,他们一看到这条龙,就被吸引住了。由于军营戒备森严,百姓别说观龙,就连营门也进不去。后来,驻军换防,每年元宵节同样都要从海上运来一条硕大的纸龙,所不同的是,耍龙时营门大开,百姓们可以同观、共欢。”
“什么时候咱金州人自己也做条龙?”那时龙耍完后,一般都存放在城隍庙里,这个秘密被扎棚匠张德员发现,他约了纸匠李田英夜潜城隍庙,借着月光把龙头图样和结构画出来。此后,这两位胆大心细的能工巧匠,集大家智慧,经过反复琢磨,精心制作,扎成了自己的龙!第二年,这条龙就现身金州城,以双钻裆、波浪大圈和甩尾等五六个花式,赢来阵阵叫好声,一下子把清军大营里的那条龙比得一无是处。
从此,金州城有了“金州龙”。
当龙头还是当龙尾?
几乎每一个金州的小孩在拉着妈妈衣襟去看舞龙的时候,总会被妈妈问这样的问题:“你要是去耍龙,你是愿意当龙头还是当龙尾?”如果回答是“龙头”,自然换来长辈的颔首微笑,如果答是“龙尾”,那就会招来劈头盖脸一顿说:“你看,当龙头多省力,当龙尾跟着龙头跑最累。”可惜,当时人太小也没太介意,大体理解也就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意思。小时候看耍龙,还能答一道家庭智力测验题,从中还能得到长辈的鼓励和鞭策,真是意外之喜。
当记者把这个儿时的故事讲给李本生听时,李本生说小孩子舞龙有史可查,1920年时,金州人于长富、王克明和邵正清等人看到大人们舞龙,他们自己举着草绳跟着学,后来大人们给他们做了条14米长的小龙,这些孩子舞得很精彩,后来成为金州有名的舞龙老艺人。
至于是舞龙头,还是舞龙尾,李本生说,龙分九段,段段重要。
“一条龙,要由九个人来舞,舞龙尾确实是累,舞龙的人有这样的说法‘龙头跑一步,龙尾跑九步’‘龙头抛得高,龙尾直蹦高’。但是千万别以为龙头好舞,因为龙头很重,通常有30多斤重,现在材质变轻了,也有9斤重,时间长了,一般人支持不下来,所以舞龙头的常常有两三个替补,这个舞累了,那个马上顶替上去。”
李本生觉得最重要的一段是龙头后面的那段,也叫龙二段,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常是由舞龙队中最聪明人来担当,这个人直接关系到龙舞的速度。龙的三、四、五、六段起着调节龙身的作用,一些跪、蹦、滚等动作和花样就是由这几段展现出来的。
“跑龙尾的人确实是累一些,所以舞龙队中,舞龙尾的都是一些精壮小伙子,有力气,有耐力,把龙尾舞得更有活力。”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了李本生的话,才发现当一条龙尾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那道家庭智力测验题好像也没有了标准答案了。
本生是一个爱龙的人
李本生舞龙生涯就是从舞龙尾开始的。“在我7岁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孩来找我去看耍龙,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条蓝色的龙,有个姓金的人耍龙头,当时看到那个龙翻飞,我心里就非常爱这个东西,耍了一阵子后,摆尾的那个人想抽烟休息一会儿,我就赶紧过去接。不一会儿,龙又耍起来了,可是摆尾的那个人还没回来,我当时就被甩来甩去的,把龙把儿松了,那个龙尾巴就在地上拖了两下。不知道从哪来了三四个人,其中有一个过来骂我。我哭了,往家走的路上我就想,我将来要做个耍龙的英雄。”
李本生后来在金州龙舞的创编上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他创编的“长度可以变的舞龙”获得比利时尤里卡金奖。金州区内十几个乡镇的舞龙队邀他作指导。
舞了一辈子龙,编了一辈子龙舞,李本生和“金州龙”缘分不浅。“龙是一个圣物,谁也没见过,但自古以来人们就尊崇它,希望它能带来风调雨顺和吉祥如意。可以说它是古代中国人的一个精神寄托。”
李本生把家里一间房开辟成“龙的居室”,这里有龙身形状的唐三彩,有一顶龙头燕翅盔,有一方九龙盘踞团龙玉。“那顶龙头燕翅盔是日本三野町政府赠给我的,那方九龙盘踞团龙玉是几年前我在大连一个展会上相中的,我太喜欢了,老板喊价39万元,我哪有那么多钱呀,就求他说‘我是舞龙的,非常喜欢龙’,最后他只要了我几万元钱。”
李本生说他自己带领的金州区文化馆舞龙队因为队中的小伙子们是山东人,又都二十四五岁了,今年过节回家提亲去了,所以不能参加今年的百花会,但是他指导过的另一支石河龙舞队将亮相百花会,“瞧好吧,咱‘金州龙’,不论是谁家的龙都是一条腾飞的龙。”
百多年来,“金州龙”已经化身为金州民俗的标志,在上下翻飞的龙舞中,人们又看到喜庆祥和的新一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