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上人民日报是政治文明的进步
杨
涛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给读者的印象一直是认真、严肃,但继前几年的“给力”之后,最近,“屌丝”、“元芳”也登上了《人民日报》。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人对此表示肯定。(《中国青年报》11月11日)
面对“屌丝”、“元芳”也登上了《人民日报》引发的质疑也好,赞誉也罢,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回应称“没人规定党报可以用什么语言,不可以用什么语言。”意思是说,党报并没有硬性规定要用什么什么语言,因此,《人民日报》出现“屌丝”、“元芳”不需要大惊小怪的。
虽然我相信,的确没有纸上的文件规定党报必须使用什么语言,但是,如果对一位长期阅读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党报的读者来说,这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说服力。换在几年前,那有什么网络语言和社会语言进入《人民日报》,报上出现的都是一些“一些不苛”的语言,再倒退几十年,那更是一片让人热血沸腾的阶级斗争的语言。几十年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党报语言形成的氛围会告诉那些老读者,即便没有规范的党报语言,似乎也应该有约定俗成的党报语言,出现在《人民日报》的语言大体不会踏出这些范围。
对于记者、编辑而言,也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党报语言”在束缚他们的手脚。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党报,历来就是离政治最近的媒体,同时也就是为各级领导所非常看重。所以,党报的记者、编辑无不小心谨慎,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严谨、权威,以及文件中已有说法的词汇,避免犯错误。而且,尽管只是语言上的问题,但这种错误换在“文革”时代,那还是致命的政治错误。所以,网络语言或者其他社会语言,当然很难进入记者、编辑的法眼。
由此看来,“屌丝”、“元芳”出现在《人民日报》当然让人看起来有些惊喜,而和“分配焦虑”、“拼爹时代”等语汇的出现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看惯了标准词汇之下,人们出现大惊小怪属于正常,而且,这种词汇的出现,不仅仅是语言形式变换那些简单,背后蕴寓的党报回应民众风格转变和政治文明进步的意义更不容小觑。
无论是“屌丝”、“元芳”还是
“分配焦虑”、“拼爹时代”入《人民日报》,都表明了党报对于民众的诉求和对于社会关心的回应。那些网络词汇并不仅仅是网民们的找乐子胡绉之词,而是包涵了民众对于这个时代的不满、诉求和期望,对于这些词汇视而不见,本身就是对民众的诉求视而不见,是与民众脱节。而《人民日报》这些年,不仅是使用这些词汇,而且更多在为这些词汇呼吁与回应,这是对于权利的呼唤,是对民众的回应,贴近民众的体现,拉近了党报与民众的距离。
而党报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些网络词汇,并且对这些网络词汇作出正面解读和回应,党报越来越贴近民众,而记者、编辑并没有因这些词汇得咎。这说明,我们的领导层越来越开明,他们也愿意听到来自民众和底层的呼声,也愿意对底层和民众的诉求作出回应,这正是政治宽容,政治文明的体现。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政治文明的进步正是通过了党报出现网络词汇和民众的呼声开始,逐步化开了冰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