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当心尽出“考官”
杨 涛
广西柳州大浪乡37岁的原党委书记李耀忠一下跨越了县、市,直接当上了自治区区直机关的副处长。像他一样,今年广西全区共有30名乡镇党委书记,从中国行政机构的最底层,经公开招考,破格提拔进入区直机关担任副处级职务,此间舆论称,这样的大规模选拔,在广西历史上是罕见的.(《中国青年报》11月11日)
如今,“公推公选”干部在各地风行,许多年轻的干部,也是从“公选”中脱颖而出的,而且,像广西这样,将基层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选拔到省直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情形也不在少数。然而,我却有一个担心,这样的“公推公选”会不会尽出现一些有知识不实干,光懂道理不身体力行,应付考试身经百战的“考官”群体呢?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目前的“公推公选”虽然引入了更多的民主元素,让更多人参与票决,但大多数地方仍然规定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领导参与票决,甚至是地方常委常委会票决,说到底,仍然是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相对比较公正、公开的则是在票决前的对候选人的考选,包括笔试、面试、演讲等等。因此,对于一个候选人来说,考选是很重要的,是他赢得公众印象,得到入围的关键因素。
有些人天生擅长应对各种考试,就像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天生在高考中占有优势。他们读过许多书,他们能在笔试中考取高分;他们具有表演才能,能在面试和演讲中过五关、斩六将。但是,他们实际从政的能力与这些考试的表现,可能是完全两样,完全有可能出现夸夸其谈者在实践中却无法掌握局面,无从开展工作。因为,知识与能力是两回事。我注意到,广西的这次大规模选拔,也在侧重于考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他们出的考题跳出了公务员考试的固定模式,都是主观题,大多是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但是,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也许这样的考试不但能测出他们的知识水平,而且能测出他们的动手能力。然而,他们所说的一套与所做的一套也完全可能两样,因为在实践中,他们可能违法顺从领导的意图,也可能置民意于不顾而蛮干。那么,这样考取的干部,即使是知识与动手能力都优秀,但他们并不具备从政者基本素质,这样产生的官员仍然仅仅是考试考出的官员,是为“考官”。
在现代社会,一个官员不但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平,也应当具有相应的动手能力,更应当具备最基本的从政素质和职业道德,他们应当格守法律,不盲从领导,充分尊重民意。“考官”们只是具备知识水平,或者还可以加上动手能力强,但是,仅仅在这样的考试,甚至是领导干部的票选,我们仍然无法得知他们过去是否具备最基本的从政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否尊重民意,是否具有民意的基础,因此,“考官”完全可能会不称职于他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
防止“公推公选”演变成“考官”的天下,一个重要方面是,不仅以考试来决定候选人命运,也要用选票来决定他们的命运;不仅是少数人的选票决定他们的命运,也要多数人的选票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比如在候选人所工作地,让当地人来投票来决定他是否能成为候选人参加“公选”,或者他在考试入围之后,投票决定能否提拔重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