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不甩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糖不甩又名「如意果」,是汤圆的孪生兄弟,加姜汁特别祛寒正气。“糖不甩”做法简易,直接把糯米粉煮熟,挪搓成粉丸,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伴食。
这“糖不甩”的由来,据传还跟八仙有关。清朝道光十九年,广东东莞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由于流毒泛滥,民不聊生,赶往东坑过“卖身节”受财主雇佣的男丁精壮无几,大都是面黄肌瘦,劳力退减。上天大八洞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打制治瘾灵丹,普渡众生。但良药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于是吕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内,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之“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摇身变成一个挑担叫卖的老翁,从街头到墟尾实行半卖半送。众人吃后,果真杀住了鸦片流毒,体力、智力恢复。农历廿四节气倒背如流,东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扬远近。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相关呢。地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旧时男婚女嫁还比较保守,更谈不上如今的自由恋爱了。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于是大功告成,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愿意好事成双。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男方看到台上摆的是碗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知道这门亲事“散”了,那就知趣一点,以后别再纠缠了,这时“腐竹糖水”虽甜在嘴巴,却苦在心上,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辞而去。这样的事,对上年纪的东坑人来说,都非常清楚。
有关“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据传公元1883年,即光绪9年,慈禧终止听政,光绪帝亲政皇朝。广开贤路,恢复全国科举大考。东坑丁屋村贫苦才子丁仁长,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亲所做“糖不甩”糕点充饥。试后被光绪帝钦点为癸末科当朝进士,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学士”,惊动乡梓,现存丁屋村有碑为证。
没做这个东西之前,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糖不甩的来历,传说有很多版本,有神话,有爱情,有励志的,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个即好吃又治病的,吼吼~~~~
配方:糯米粉150克,温水适量,花生碎适量,姜红糖80克,水80克
做法:1,糯米粉加入温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均匀揪成一个一个的小球,搓圆备用。
2,姜红糖加水放入不锈钢盆中,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继续煮,中途不断同一个方向搅拌,至糖浆液稍粘稠,关火。
3,找一个不锈钢盆子放入水,水煮开后,放入搓好的糯米球,一边煮,一边顺方向搅动一会儿,等所有的糯米球全部浮起,用筷子可以按扁时,关火,捞出。
3,红糖糖浆开小火,开锅后放入煮好的糯米球,不断一个方向搅拌,煮至糖浆很粘稠的时候,关火,将糯米球放入盘子,上面浇上糖浆液即可。
4,花生碎在烤箱里,200度,中层,烘焙5分钟左右,至变色。稍凉后,用擀面杖擀成碎儿,撒在盘子最上面即可。
啰嗦一下:1,原版本用的是黄片糖,我在咱们这里没看见,所以用姜红糖代替,姜红糖可以暖胃,祛寒,而且对于女人来说,暖宫,对痛经等有说不出的好处,如果黄片糖版本是吕洞宾版本的话,我觉得这个更像荷仙姑版本,你说是不?
2,不喜欢太粘的朋友,可以用一部分的粘米粉来代替糯米粉,我这个版本更粘一点儿。
总之很好做的,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提问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