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
(2012-05-22 07:41: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谈 |
看到有些朋友和网络写手写的文章,错别字、病句太多,我就和我的一位作家朋友讨论了一下,写好一篇文章应该注意些什么。朋友说:丰富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好文章是一字一句修改出来的。有人说散文是喷出来的,凑散文、挤散文,无论如何写不出好散文。鲁迅先生也有一句名言:写不出时不硬写。
很多人说散文是喷出来的,但我以为那都是就创作的初始阶段说的,有了灵感才能喷放,但喷出来的未必就是一篇好文章,那只是一个好文章的胚胎。要想真正使其成为一篇富丽堂皇或玲珑剔透、论述精辟、文采斐然的好作品,还必须有一个慢工细活、精雕细琢的过程。
写不出来不硬写是对的,但写出来了,还得反复阅读斟酌修改,也可以说,写出来了还有一番硬写的工夫在后面。草草成篇即使是充沛灵感的产物,也难免仍有或大或小的瑕疵在其中,要想最后成为真正无可挑剔的完美作品,反复修改的工夫是万万不能少的。散文是这样,任何文体也无不如此。
有人在鲁迅先生的遗物中发现一篇数百字的小文章,竟有十一种修改稿,现代文豪鲁迅先生尚且如此审慎,对写作一丝不苟,我们能不肃然而效法之。而那些自恃天才认为自己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且文不加点者,岂非欺人之谈。
写作是种艰苦的劳动,容不得半点懈怠与轻浮。其艰苦不只表现在某篇和草成上面,更在于耐得住寂寞地仔细雕琢。“玉不琢不成器”,单靠好的构思好的立意还不够,还要经过文句的刻意修饰,仔细润色,细心检点,用词是否贴切精当,标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错别字。这些文字上的工夫,一点都不能草率含糊,否则,难成经得住推敲的佳作。错别字和病句也是影响读者阅读和思考的重要部分,总之,文章初成之后,改的工夫十分重要。
没有一个作家否认写作是苦差使,没有一篇名著是一次完成就完美无缺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作家写作是轻松愉快的,那份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的滋味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累死了,歌德最后修改完歌剧《浮士德》,几个月后因心力衰竭而与世长辞。他曾说:“我创作是推着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我又推上去。”试想,创作是何等艰难辛苦。当代作家毕淑敏老师为了写好《红处方》,一个人躲到乡下僻静处,苦干了三个月,几易其稿终于完成这篇成名力作。
写作,即使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也永远不会像喝汽水那样轻松和惬意。儿戏般轻松愉快的写作,产生不了震撼读者心灵的有分量的东西。只能炮制些不疼不痒的文字快餐,聊供有闲阶层茶余饭后一笑而过,做一次性的消遣而已。
现在有些人写东西,偏偏缺少耐着性子反复修改的坚韧毅力,往往仓促成篇,就迫不及待地发表出去。他们太相信天才、灵感,太天真地相信所谓神来之笔,极缺乏贾岛那种专心“推敲”的精神,及至碰壁之后,又开始怀疑自己的天才,甚至视写作为畏途,由此却步。
对于文学创作,天才是有的,灵感更必须,但天才要靠艰苦的劳动来支撑,单纯凭靠所谓天才,是走不了多远的,这种昙花一现的文学才子,现实中不乏其例。灵感只是个火花,真正形成熊熊烈焰还需要踏实的努力,不懈地添油加柴。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添油加柴就是雕琢修改,当然这要知识、体验作为后盾。
都知道露出雕琢之痕的文章不好,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雕琢,显现雕琢之痕正是因为雕琢的火候不够,只要工夫到了家,自然会有炉火纯青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出现。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
多数作家经过多年的写作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一蹴即就者,未之有也。创作是个苦差使,初稿是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修改是点点滴滴惨淡经营,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做一件衣服,首先在剪刀底下草成轮廓,最后的成功,要靠细密的针线。对于文章,细密的针线就是精心地修改。
前一篇:约定在丁香盛开的时节
后一篇:掌握这十种方你就会“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