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掌握这十种方你就会“知己知彼”

(2012-05-31 11:20:50)
标签:

刘劭

中国

《吕氏春秋》

人物志

《论衡》

分类: 杂谈
  引导语:人生在世,不仅要自知,还要知人。这一点,中国古人早有认识。《尚书》里写道:“知人则哲,能官人。”这里的“官”即是任用与管理的意思。就是说,能够知人才能变得睿智,进而才能去任用和管理别人。

  三国时魏的刘劭集成了这一观点,他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春秋时期的管子亦说:“不能知人,害霸也。”这些都是从统治和管理的角度强调知人之重要。孙子则从战争的角度强调知人的重要,他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而庄子却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强调知人的重要,他认为“人有八疵,事有四患”,所以在交往中“不可不察也”。总之,古人从管理、军事、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强调知人的重要性。因此,古有“知人者胜,知己者明”直说。

  同时,古人也认识到知人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被知者含而不露,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或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庄子就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夏秋冬、旦暮之期。人者,貌厚情深……”诸葛亮也说:“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宋代的苏东坡说:“常恨人心不如水,平底三尺起波澜。”

  在这方面概括最精辟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劭,他将人表里不一、似是而非的表现归纳为“七似”,即“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这些都是从被知者方面论述知人之难。

  另外,知人者本身也有两方面的心理原因成为知人的障碍,一方面是知人者本身的认识局限性,隔行如隔山,往往以己之长否定他人之长。另一方面是知人者缺乏可观的标准,又不能全面掌握被知者的信息,而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投射”。所以,从被知者和知人者来看,都存在知人之难的原因。

  正是因为古人充分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和困难性,所以古人在知人之术的探求上格外用心。归纳起来,主要有十种知人之术。

  一、孔子的“听观法”。孔子不仅从多角度提出知人的依据,而且还提出自己的知人方法。他认为,知人不能只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只有将听言与观行结合起来,长期考察,才能知人。

  二、庄子的“九征法”。庄子认为“人者貌厚情深”,所以知人甚难,但并非不可知,雨丝他提出知人九征法。他说:“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三、鬼谷子的“揣情术”。鬼谷子发明了一种知人心理的揣情术。对此,他解释道:“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就是说,通过观察人在极高兴或极惧怕时的好恶表现,可以了解人的内心真情,故名“揣情”。

  四、韩非子的知人术。韩非子提出御臣七术,其中三术是讲知人的方法。韩非子说:“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詔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其中的众端参观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挟知而问就是明知故问。倒言反事就是正话反说,正事反做。后两项是用来考察臣子是否忠诚、可信。

  五、《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六验”法。《吕氏春秋*论人篇》写道:“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则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此说是对于庄子九征法的发展。

  六、王充的“以言观心”法。王充,东汉杰出的“异端”思想家。他在《论衡》中提出“以言观心”法,他说:“何以观心?必以言。有善心,则有善言。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则有善行矣。言行无非,治家亲戚有伦,治国则尊卑有序。无善心者,白黑不分,善恶同伦,政治错乱,法度失平。故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不能善。心善则能辨然否。然否之义定,心善之效明,虽贫贱困穷,功不成而效不立,犹为贤矣。故治不谋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责效,期所为者正。正是审明,则言不须繁,事不须多,故曰:言不务多,务审所谓。行不务远,务审所由。”

  七、刘劭的“八观五视”知人法。何谓八观?刘劭在《人物志》中写道:“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寒。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何谓“五视”?刘劭在《人物志》又写道:“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

  八、诸葛亮“知人七法”。诸葛亮一方面强调知人之难,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实,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约定之意)之以事而观其信”。不难看出,诸葛亮的“知人七法”是对庄子、吕不韦、刘劭等人知人之法的发展。

  九、魏征的“六观”法。魏征,唐太宗时代杰出的谏臣,博学多智。他在贞观十四年上太宗疏中提出知人“六观”法。他说:“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十、李翱的“相人之术”。李翱,唐代文学家和唯心主义思想家。著有《李文公集》。他认为,“相人之术有三:迫之以利而审其邪正;设之以事而察其厚薄(指是否公平);问之以谋而观其智与不才,贤不肖分矣。”

  综观古人的知人之术,主要集中在先秦、汉魏六朝和唐代。唐代以后,已不再有惊人之说。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社会走过鼎盛时期以后,其思想领域也在承袭旧说中走向衰微,鲜有惊世骇俗之举。

  编后语:总的来看,中国古代的知人之术有其独到之处,有些技术,西方现代心理学家还在探索研究。所以,学习并继承古人的知人之术,无论对管理活动,还是对为人处世来说,都将有所助益。
 
文章出自本人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6351221/blog/13384335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