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荷花市场 |
分类: BJQIQI转京城 |

将荷花市场这一节放在《夜满后海》的最后,足以见其在后海当中的影响力。其实无论古今,荷花市场作为什刹海当中最热闹最市井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集市,都曾占据着一个响亮的地位。
入夜,当我走在荷花市场,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或四面八方的酒客摩肩擦肘而过,我与他们一样,根本无法从此情此景当中对它的如烟往事道个明白。我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从表面来判断这样一个城里、海边、时尚的酒吧餐饮街,甚至走着走着,我也会忘了它的大名其实是个市场。不如,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去采拮那段关于荷花市场的前世今生的片断。
顾名思义,荷花市场得名于什刹海前海里的荷花,虽然如今看到的零星样子,可当年可是“六月三伏好热天,什刹海前正好赏莲”之景,那京城里除了皇家园林外,可供老百姓戏耍的水域种满接天连叶无穷碧的荷花的,就只有前海一家了。所以,自清末民初开始,这里成了夏季里老百姓消暑纳凉之地。
人气攒足了后,自然就形成了百货云集、百戏杂陈、百味小吃的市场。一边卖百货,一边摆食摊,河边搭上架,浮船作门槛。于是选了货,拎上吃的,买张票,上了船。接下来,一边赏荷、一边听戏、一边还吃着美食,这架势满足了人类一切感官上的要求。那个年月物质与精神均不如今天的丰盈,人们若得如此享受,绝对永生难忘。所以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再包括小资情调的文人雅仕,都对荷花市场趋之若骛。当时的火爆程度比起过大年时的庙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一定听过相声,你有可能听过京韵大鼓,但你一定没听过十不闲莲花落,或者你连这个名词都未曾耳闻。其实我解释这个名词都可以肯定有许多人会跳过去不读,但因为我实在太崇拜这些早不流行的民间艺术了,所以我又想讲一下。“十不闲”由凤阳花鼓发展过来,包括演奏堂鼓、铙、钹等乐器,加上4旦2丑,共十人的表演团队,整个过程皆没人闲着的时候,所以得名。“莲花落”则来自唐朝僧侣们的化缘曲调,原为宣扬佛教教义感化世人而颂。这两者经过清代的民间艺术工作者结合,遂成民间花会的一种形式。这种戏曲重插科打诨,以娱乐为主。而在那个年代,荷花市场就是以上百戏上演的最热闹的舞台,也涌现过一批戏曲达人。如:白凤鸣、联幼如的京韵大鼓,葛恒泉的联珠快书,焦德海、刘德智、华子元的相声,孙茂芝的北板大鼓,金子良、葛永和的双簧,白玉山的十不闲莲花落等。
闪回现实里,觉得那个萤扇轻摇,柳荫水曲的市场与眼前这个真的不像了。虽然依旧裙屐争趋,依旧莲叶田田,一旦被融进了灯红酒绿的夜色,便醉得失去了方向。我凭栏坐在靠海的舶来品星巴克座位上,幻想着褪色的辉煌历史,也幻想着自己融入声、色、香、味俱全的人生幸事中。
夜色已淫浸了后海的每个角落,从烟袋斜街的华丽转身,至银锭桥的川流不息,再到前海的双面人生,终止于荷花市场的古今不辨。我渐渐看清了什刹海的前世与今生,至于未来如何也轮不着我操心,它有它的宿命,人有人的办法,到底谁改变了谁一直都是个未知数。
走出荷花市场彩绘的大牌坊,我一下子便淹没在跳交谊舞的中老年人群里,那刻,我居然没能找到自己。
《夜满后海》系列到此结束,相关复习请参考如下:
春:邂逅后海
冬:冬日暖阳
秋:中秋灯月
夏:夜浸前海









下图为清末民初刚刚兴起时的荷花市场(在首都博物馆里翻拍的老照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