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昭|四书文是命题暗网的主战场
(2023-01-20 16:49:11)
-
陈维昭 | 明清考场暗网之二·四书文是命题暗网的主战场
明代的乡试、会试都是分三场来考试的,三场采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考核目的。第一场是七篇八股文,前三篇的题目选自《四书》,称为“四书文”,后四篇选自《五经》,考生可以在五经中任选一经去参加考试,称为“占经”,每经出四题,故后四篇称“五经文”。八股文这一文体的目的是考核考生对儒家义理的认知、领悟程度,属于政治思想考核。第二场的文体是论、表、判,考核的是考生的行政公文写作能力。第三场的考试文体是策,考核的是考生的“政术”,即考生的行政管理理念,也包括考生对经史传统的看法。科目的设立具有鲜明的现实事务指向。如果从考试文体与现实事务的关系来看,第三场和殿试所试策问是最为敏感、直接的。策问的出题可以包括君道、臣道、事功、用人、理财、人品、士风、书史、兵政、时务等题。朝廷出于解决现实时务难题而设计策问,并要求考生直陈己见,不必顾忌。譬如万历帝长年不上朝,对臣下奏章也多不予批答,万历三十四年浙江乡试主考官张邦纪的策问提出问题:“皇帝批答臣下奏章,是各级行政部门得以正常运作的关键。现在皇上不上朝,我们有多年听不到他的声音,这样的政治程序还能维持吗?”考生也直陈己见:“皇上批答,关乎国计民生,为什么要闭塞这一路径呢?”相比之下,首场八股文命题的现实指向就不像策问那么直接。题面取自四书五经,题意来自原典,但命题是否具有现实指向,其现实指向究竟是什么,有时候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明世宗晚年忌言“死”字,去世的前一年(嘉靖四十四年)会试,主考官高拱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取自《论语·子张》第二十五章第三节:“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此节是子贡称颂他的老师孔子,说孔子如果能当上诸侯或卿大夫,老百姓一定会响应他,孔子安抚的话,百姓就会投奔他;孔子动员的话,百姓就会附和他。题目本身没什么问题,属于正能量,但这两句的下文有“其死也哀”。世宗仿佛看到暗网中黑潮涌动,怀疑考试题目之下隐藏着某种恶意的诅咒,于是大怒,准备重刑处罚主考官高拱。世宗向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确证这道题目的下文。徐阶知道世宗的猜疑,只是回答说:“臣年老健忘,题目的下文我没记住,只记得题目的上文提到臣下的名字。”题目的上文有“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于是世宗明白高拱之命题出于无心,怒意顿消。命题与暗网之间的不确定性,是政治隐喻得以形成的基础。首场的四书文与五经文都采用分股的形式,都称为八股文,但四书文与五经文的考核目的却有明显不同,如果说,四书文考的是“思”(思想),那么五经文考核的就是“学”(学术),虽然这种区划不是那么绝对,但四书文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显然更加密切,因而四书文就成为“命题暗网”的主战场。首场四书文三篇,一般是《论语》一篇,《大学》或《中庸》一篇,《孟子》一篇。《孟子》题一般都在第三题。利用命题以进行影射的情况一般发生在第三篇《孟子》题上。其原因何在,我尚未找到证据。只能推测,《大学》的崇正、《中庸》的睿智、《论语》的温仁,使命题考官不忍或不敢拿来戏谑。《孟子》的好辩正好是智力游戏的实验场。就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把《四书》《五经》的正文变成一出出政治隐喻剧的台词。本来,四书文命题,其目的在于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朝廷对考官命题的要求是:“出题校文,须依经按传,文理纯正。”但是,当考官在命题时,“一手二牍”“目送手挥”,在依经按传的同时关注时政世务,甚至进行别有用心的影射,其四书文命题就成了一个政治隐喻。有时,命题者无意影射,解读者却以意逆志,就像上文提到的明世宗对高拱命题的解读。沈德符说:“古来考试,以题讥人者,与见讥于人者,其出时未必有意,而揣摩者多巧中之。”这话应该是符合实际的。题文来自四书五经,在一般情况下,命题者着眼于经典本身的含义,即使是旨在谄媚或意在讥讪,命题者都不会昭示世人。故命题者是否有意,这往往是无法确证的。命题者无意,这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的确无意,只是揣摩者过度解读;另一种是虽无明确的故意,但在平时的政务中形成特定的关系,命题时或出于潜意识地倾向于选取四书五经中的某一部分,所谓“揣摩者多巧中之”,其依据或即在此。而有意的命题影射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全文详见陈维昭《明代乡会试四书文命题与明代政治生态》,《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二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