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昭 | 明清考场暗网之一•开场白
科举,就是通过特定的科目考试去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通过特定的科目考试选拔中式士子进入职官系统,成为各级的管理人才。由于中式者将直接进入职官系统,因而科举考试并非仅由教育部门实施完成,而是由朝廷委派官员去执行,科举成为朝政的一项常规事务。主掌会试者为知贡举官,主掌乡试者为提调官,而科目考试、选拔的具体事务则由内帘官即考试官、同考试官负责。考试官与同考试官对命题、判卷、取舍有着直接的决定权。其中,尽管副主考官、同考试官可以对命题提出建议,同考试官对判卷有更直接的作用,也有荐卷的责任,对取舍可以提出建议,但主考官则有最终的决定权。主考官既以命题试士,又主取士之权;既受命于朝廷,获得荣誉与地位,又招收一批门生,积聚个人的政治资源;一旦受命主试,即被视为主天下之文柄,故主考往往成为朝官们争夺的美差,同时也成为一些政治纷争的中心。
命题是一个聚焦点。每一科的会试,由阁臣命题,对政治生态的牵涉是最直接的。每一科乡试,两京和十三个行省所形成的十五个聚焦点构成了全国的命题系统,由此可以考察各省的同一性与差异性。随着乡、会试的逐科举行,这些聚焦点连成了一条历史的演变链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命题这一聚焦点去认识明代的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相关联的政治文化生态、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各历史时段的文章风尚与士林习气。
明清会试和顺天乡试都有一个“进题”的程序,即主考官将命题进呈皇帝,由皇帝确定。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或许也理解这些命题是考官针对经史传统当下意识形态而选取的题目,但主考官在命题时有时却是借《四书》《五经》的正文以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借古讽今、借题谄媚、发泄私愤,而被影射或献谄的对象也能明白题目的深层隐喻,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如果说,一般人(包括皇帝)所理解的八股文命题所包含的儒家义理是一个明网的话,那么,在别有用心的命题中,以命题考官与影射对象为核心的政治生态就是一个暗网。所有能够读懂这个命题的隐喻意义的人(包括朝野官员、应试士子),都是这个暗网的一部分。
所谓“暗网”,是借用当今互联网的术语,指互联网的表层网下面还有一个深层的网络,普通网民看不到这个暗网,但特殊的人群以特定的方式可以进入这个暗网,这个暗网有自己的话语方式、交流方式。
这个考场暗网现象除拙文外,至今尚未见有专门的讨论,我把这个考场暗网现象分为10个历史故事。今天是一个开场白
(全文详见陈维昭《明代乡会试四书文命题与明代政治生态》,《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二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