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了7月1日通过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后称《指导意见》),从中我看到对未来的许多期盼,谈一谈我的观点,如下:
一、金融的地位问题
我多次谈到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不同,如果从相对意义上说,现代金融学和现代经济学是并列的,不是隶属关系,我想这个观点会在未来的实践中反复被证明。这如同100年前,没有多少人认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类一样!只有认清了金融的这个地位,社会经济才可能真正走上正确的轨道。否则,无论是经济实践,还是经济教育实践都会非常可悲。
其实从语言上我们看到,金融支持经济结构。。。,如果换成经济支持经济结构,你是不是觉得就别扭了?
证明我的观点的一个基本点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商品,而金融学研究的起点是投资。《指导意见》对此并未定性,因为这至少到目前还是一个学术问题,但在我看来,很多国家搞不好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厘清这两个学科关系。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待,如果是这样,那么货币政策就不是现代金融学,而是现代经济学的内容,但是,我们确实看到悲剧的结果(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各国大致如此):“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几乎都是负面的效果,譬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我国2006-2008年的准备金率政策等。原因或许多样,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货币政策本身就定位错误。以经济(与商品有关)圈子内的资金流量来衡量经济活动的货币量,以这个货币供需的均衡作为调节的目标,本身是个错误,这是经济学的思维结果,不是现代金融学的思维结果。因为,从金融的角度,货币是可以被创造,而不是货币政策能够“调控”的。
之前我形容我们过去五年的货币政策是:房子失火了,人在房子里感觉热,就吃退热药,这个是要命的!这就是我对过去五年货币政策的形容。
这次《指导意见》给出了一些新意!原有的货币政策只能调节总量,并不能改变实际流量,所以,《指导意见》指出要盘活存量,这也是前一段银行“钱荒”的原因之一,
钱如果无效率的运动,就是无价值的。这点如同同商品,如果中国生产的商品被运到美国,再转回中国,再出口的美国,你会认为有效率吗?没有,但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所以,如何调节这种无意义的活动,是需要一个政策,而不是规定。
如此,财政政策是宏观调节的政策,货币政策应该高于财政政策,应该具有更高的远瞻性。
三、产业结构转型靠什么?
很多人说我们国家技术落后,我们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这些我都承认,但我特别认为我国这些问题根本是对经济的观点的偏差所造成的。这个问题太大,我就谈谈产业结构转型靠什么的问题。
你一定以为产业结构转型靠人才培养,靠政策支持等等,确实,这些都不可或缺,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金融支持”,是金融体系的支持!
人财物三者,最具有活力的是人,但最基础的支持是钱!在开放的世界,“有钱能使鬼推磨”成为资本家的一种炫耀的东西,我说的“钱”可不是这种“钱”。一个社会经济活动,如果钱处于无效的运动,那一定是这个社会的金融体系存在问题,所以第一需要改革的是金融。
之所以我们的4万亿追加进去,资本家手上有那么多的钱,却没有多少人原因投资技术研发,不是钱的事情,是钱的运行出现了问题。
所以,我说产业结构转型能否成功,关键是金融体系运行机制能否改革。《指导意见》从标题到内容都在谈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我认为至少看到了问题的要害。如果这样定义李克强经济学,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