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2022-06-15 08:40:10)
分类: 项目管理

一、活动流程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备课组或教研组负责老师填写)

组别名称

    政治   教研组(备课组)

负责人

陈有正

活动时间

 2022415

活动地点

微格教室

活动主题

关于深度学习的讨论置

主讲(主持)人

 全体组员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 高三课堂教学调研(柳江慧 张碧纯 罗锦燕)

与专家交流

 

(二)微讲座

1.  张碧纯《共同体建设》

2.  李慧静《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

 

(三) 观看陈有正市基本功大赛视频

 

 

 

签到栏

 

 

二、活动照片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三、活动材料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政治组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运行

一.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尝试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最早是从塘下中学的一位老师的课堂中模仿而来。原本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政治课堂的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希望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减轻教师本身的任务。

我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过多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存在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共同体的合作可能只是流于形式,这种形式有且只有在课堂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每次的成果展示,都非常担心在课堂上丢人,当没有很完美的成果时,不愿意主动在课堂上展示。在原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中,学生对时政情境非常感兴趣,讨论的也比较激烈,但是关于理论知识的高度还有比较大的欠缺。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很难提升到理论逻辑层面。而现在的高三教学实践中,刚开始很多学生是不愿意参与到学习共同体当中,学困生感觉自己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敢轻易发言;有比较多的尖子生更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讲解,他们能够40分钟全神贯注的接收存储。但随着每节课的学习共同体的运作,大部分学生有些习惯这种课堂模式,也锻炼出发言的勇气并提升了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感。

其次,教师本身的执行力有欠缺

1.比如学习共同体的临时组合搭建,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没有很恰当的把握,一般按照座位随机组合。对于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层次和能力的搭配欠考虑。这会让一部分学习共同体在合作上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例如都是学困生或者是性格比较内敛不善表达的成员。在班级构建学习共同体中,学生随机组合的效果明显低于有意识的组合。

2.学习氛围感不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并没有形成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这很容易让学生陷入“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书本上写的就是对的,听同学的分析还不如等会儿听老师讲解陷阱中。学生往往被禁锢在自己的惯性思维中,政治学科理论背一背就好,材料随便抄两句就完成任务了。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缺乏对实际情境的分析能力,缺乏对同伴之间的信任,缺乏对自己学习的反思,缺乏与同伴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对话。课堂充斥着老师的话是绝对真理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像是存储知识的银行,勉强能长出一些些关于能力提升的微薄利息。

3.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倾听的耐心和信赖。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认真耐心倾听,给其他学生做出来错误的示范。教师只选择听取学生发言中不合理的部分,并加以纠正;对于合理的部分,没有及时给以正面评价,并且自己又不放心的重复又重复的讲解。

 

通过阅读钟启泉教授的《深度学习》,关于学习共同体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改进。

二、深度学习后的反思与改进

在《深度学习》第六章中表述,钟教授认为:“深度学习”强调学习的焦点在于如何使得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与创造。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教师的责任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真实性学习”的演出,提供温馨的舞台。

“学习”即参与共同体,参与的前提是完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构建的目的不局限于形式上的满足,而是让学生和教师都能真正进入深度学习。构建小组学习中需要明确的角色分工——领导者、发言者、体悟者、记录者,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意愿进行组合搭配,甚至超越原始座位安排,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走动起来形成新的团队,给足政治课堂的仪式感,为共同学习提供组织基础。一个相互尊重,拥有相同兴趣的共同体才能更有建设性的进行探讨学习。

钟教授认为,“对话指导”与“反思指导”是支撑“深度学习”的两根支柱。因此,学生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心的参与进来,即让每一个学生在团队中编制“我的故事”。

(1) 把握教学研究中的对话指导。深度学习中的对话是指反复地进行编织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的、同自己的对话与同客体的对话,才能走向“深度学习”。

从学生的立场看,学生在参与学习共同体中,缺乏自信的对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失良好的课堂氛围。钟教授认为,学习共同体需要注重“三德”与温馨的氛围。深度学习的课堂倡导“三德”,即“勇气”“礼节”与“宽容”。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需要有敢于发言的勇气,更要有敢于反驳的勇气,只有直面对立,才能深化讨论。如若缺失了这种勇气,课堂就会由“老师说”变为“学霸说”。在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还应保持虔诚的态度与协作的口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应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发言质量的标准,团队中相互尊重才能增加同伴的发言量。每一个学生还需要有更强的包容接纳的度量。当与同伴发生意见相悖时,不应拒绝沟通,而是努力找到共识,寻求真理。

从教师的立场看,温馨友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采取两种态度:一是能够评估性的倾听学生的发言,二是能够建设性地应对学生的发言。当教师能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时,他们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师生间的信赖感就得以形成。学生的发言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显的想法,如果能通过教师的仔细倾听和真诚回应,才有可能提升到有价值的高度。因此,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反而需要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提升相互探究的能力。

(2) 注重教学终结时的反思指导。教师在应基于学科素养的理想的“反思”作为方向目标来设定,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才能实现真是的深度学习。

在学习活动的终结阶段,反思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更是每一个学习者的任务。我们应注重学生反思性思维的培养。我对钟教授的表述有以下理解: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找出自身惯性的思维方式的漏洞,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例如,学生对政治学科普遍的理解是“背了就能考得好”,却缺乏对政治相关理论的深入理解。其次。创造对学生有意义价值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这些情境中培育并运用反思性思维。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正确的思维方式。那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时政新闻、社会百态等情境,考察验证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每一个学习者的真实感受来判断,逆向反应出来学习者在共同学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协作、愉悦。

每一次的学习终结时,都需要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满足和愉悦,更能激发对下一次学习的期待,让上政治课变成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