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2022-06-15 08:34:05)
分类: 项目管理
一、活动流程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学校:温州第二十二中学

项目名称

化学组第二次主题教研活动

项目负责人

陈雪金

活动时间

2022.3.17下午

活动地点

微格教室

活动主题

课堂关键问题的设计及实践(课例为载体)

 

主讲(主持)人

王勇

参加对象

 

化学组全体教师

活动内容

及进程

 

  第一节观课:

开课老师:   王勇

开课课题:选择性必修三《乙醛》

 

第二节评课议课:

    主评人:周秀臣

    三个备课组:代表发言

 

签到栏

 

过程确认

 

                           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

                           时间:

二、活动照片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三、活动材料

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    第三节  醛 酮

第一课时乙醛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醛基中原子成键情况的分析,了解醛类的结构特点,理解乙醛的化学性质与醛基的关系,学会醛基的检验方法。

【学习任务一】认识醛类物质

1. 醛的定义:醛基与烃基(或氢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醛

2. 醛的官能团:

3. 一元醛的通式

4. 饱和一元醛的通式

5. 特殊物质:

学习任务二】乙醛的结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学习任务三】乙醛的物理性质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学习任务四】乙醛的化学性质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1、 加成反应

 

写出乙醛与HCN加成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2、 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一、向1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乙醛,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二、向1ml溴水中滴加乙醛,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三、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制得银氨溶液。在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四、在试管里加入2 mL 10% NaOH溶液,加入5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的Cu(OH)2,振荡后加入0.5 mL 乙醛溶液,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思考讨论醇、乙醛和乙酸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结合具体反应和三者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的变化情况,谈谈有机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特点

 

 

课堂练习1、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溴乙烷、乙醇、乙醛

2、如何检验CH2CHCH2CHO中的碳碳双键?

 

交流讨论1、哪些有机物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

2、哪些有机物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能力提升】1、已知反应CH3CHO+CH3CHO         CH3CHOHCH2CHO

               写出乙醛与丙醛反应的产物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化学组           2、已知反应CH3CHO+CH3CHO         CH3CH=CHCHO

               写出乙醛与丙醛反应的产物

《乙醛》评课稿

      周秀陈

乙醛这节课在烃的衍生物的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王勇老师的这节课立足于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的辩证观念,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展开教学,将知识建构与理论分析、学生实验相结合来实现教学目标,突出学生活动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结构决定性质的核心学习观念凸显。对醛基结构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羰基,和醛基氢的极性角度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羰基的双键易加成,从与氢气的加成到与HCN的加成,总结规律(亲核加成)。对醛基上的碳氢键易断发生氧化反应,从学生熟悉的氧气,到高一学过的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延伸到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褪色原理,凸显醛基的强还原性

2.精心设计核心问题驱动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知识关联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组,给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表达交流的时间,对协助构建学生思维模型,提升迁移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很大帮助。从代表性物质乙醛,到R-CHO(醛类)再延伸到乙二醛与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再到特殊物质甲醛的反应比例问题,层层递进,思维螺旋上升。

3. 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通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课后组内老师对这节课予以了高度评价,也对这节课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点:1结构决定性质的这一点讲了羰基的双键加成,醛基的碳氢键断裂氧化,漏掉了边上甲基的碳氢(a-H)的活性,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这一点没有提及,也间接暴露出前面甲苯,苯酚,乙醇几个物质性质学习中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点渗透还不够。2 虽然从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角度基本实现,但明显感觉语速偏快,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主要是这节课的内容设计过多。醛酮这一节内容教参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内容处理到什么程度需要从单元整体设计出发,甚至醛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羟醛缩合这一点虽然在醛中没有涉及但在后面有机合成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局限于这一课时,而要站在单元甚至章节的角度进行预设和铺垫,比如这一课时可以把能使溴水褪色,高锰酸钾褪色的整理性内容放到下一课时。3 对于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平均分子式法,共价键偏转以及加氧化合价升高二都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后面两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便于掌握与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配平和产物的书写(难点是水的配平)4 对学生分组实验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有利于实验的现象记忆,增加了学生活动,但这个实验课本没有要求做学生实验主要还是考虑乙醛的危害性,如果想增加这个实验要换做危害性小的葡萄糖(利用醛基的共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