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历史组

分类: 项目管理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学校: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项目名称 |
历史组教研活动 |
项目负责人 |
陈良彬 |
|
活动时间 |
2022年4月5日 |
活动地点 |
历史学科教室 |
|
活动主题 |
历史教研组会议 |
主讲(主持)人 |
陈良彬 |
|
参加对象 |
历史组高三备课组成员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4月14日,教育局领导携同各学科教研员莅临我校指导,高三历史备课组三位成员均开出调研课。 陈良彬老师将现代中国的外交放在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迁下去观察,架构合理,落实到位。尚婷婷老师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线,对比了不同时期苏联所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讲明了“变”与“不变”的本质。吴若君老师从现代中国建交的三次高潮为主旋律,复习了三个阶段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课堂反响较好。
调研课结束后,大家移步历史学科教室进行研讨。教研员王少莲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针对现代中国的外交,她提到,如果将两位老师的复习思路相融合,将使二轮复习更为有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课,希望可以做到更加简单、粗暴、直接。点评结束后,就如何进行二轮复习这个核心问题,王少莲老师对历史高三备课组进行了指导:知识层面(如何梳理知识体系)—课堂层次(通过比较学习法对课本的重难点进行进一步剖析)—提炼规律(注重历史本质、历史规律、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最后,王少莲老师指出,本次二模历史考试失利的原因,可能出在知识落地的不平衡。这就要求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轮番滚动,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
|
|||
签到栏 |
王少莲 周耀 陈良彬 吴若君 尚婷婷 马志宇 黄欢 |
|||
过程确认 |
|
|||
二、活动照片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设计
导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设问:如何理解相互作用?
当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特征。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地图,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注意从苏联的视角出发去观察。
1.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2.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 1919实际出席和会的有27个国家,德、奥等战败国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排除在外。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德国和日本成为了二战策源地,苏联是德国扩张计划中的一部分。
4.苏联解体的标志
解读地图过后,国家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沿着时间来串联苏联的历史。P134同时大家看到一战、二战、冷战都与苏联这个国家密切相关,因此在复习这个专题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世界视野,将苏联史放在整体的世界背景中加以考察。
过渡:明确了复习方法和时空线索后,我们来看具体在实践中,该怎么用。
“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斯大林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从考点分布来看,模拟题中图表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我们来试几道。
“斯大林留给他的接班人的是一支巨大的工业力量和没有效率的经济。”
学法指导:这三道题目都是图表题,苏联、苏联与美国、苏联美国英国德国,越来越复杂,但是复杂不可怕,考察的知识点是不可能变的,你只要耐心分析,找到突破点,就一定能答对。
这就是本课的全部知识要点。我这里借用《周易》中的一句话:“穷则思变“,当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再次强调:这个专题的复习一具有世界眼光,将苏联史放在整体的世界背景中加以考察;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光是苏联,还有现代中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跟苏联相比有何异同?
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到这里,你再去究竟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最终把苏联改死了?美国也在不断地改革,从罗斯福新政到二战后美国垄断国家资本主义到里根改革再到克林顿的新经济,美国越改越好,越来越发达。因为美国的改革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底线!而戈尔巴乔夫犯的致命的错误就是政治多元化,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他没能够守住底线,所以他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