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电影《零点定理》看到“我们”的虚无

(2014-09-16 03:21:13)
标签:

娱乐

零点定理

心理

the_zero_theorem

影评

分类: 电影心情
电影有两种,一种是讲故事,一种是讲心理。讲故事的是叙事性的,线索围绕情节铺展开;讲心理的是结构式的,围绕心理框架往深里扎,而故事叙述都是填充物。每看过一篇心理电影,我都感觉编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是先有框架后填内容。比如《冰雪奇缘》(Frozen)、《分歧者:异类觉醒》(divergent)、《创战纪》(Tron: Legacy),等等,还有很多,基本上都可以当作心理心灵成长的教科书范本,里面的结构非常清晰,所有的叙事都是围绕心理框架来建构,最终结尾高潮部分解决矛盾的方式也都完全可以预见。我看过的对于心理框架影片的最好的尝试,就是《骇客帝国》的三部曲,将人类的意识层次、身心灵的逻辑关系、人类的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通过填补在框架中的故事讲得很透彻。我有幸是在前一两年才看过《骇》三部曲,若是早几年看到的话都就直接忽视了。

最近看到的《零点定律》也是类似的一部心理框架剧,运用很多符号来描绘一个人的心灵涅槃。这些符号包括:残破的教堂(信仰崩塌)以及里面的无头耶稣(内心极度匮乏、心亡为忙、目亡为盲)、洗礼盆(仅存对肉体的饲喂)、老鼠(荒漠化、虚无)、沙发(真实的血肉情感)、安装了多道锁的门(恐惧和脆弱的防御),管理者management(我执、欲望、权力、超理智的理性、程式化)和他的监视器(控制)、医生(超理智)、心理医生(软弱、文化)、主管(以爱的名义控制),女人的情色(感觉)和爱情(无力的救赎),暗黑漩涡(虚无的恐惧)和实体(外在幻象和虚无),黄金海岸(情色和感受、梦想和真相),年轻人(生命力、真相、自由、自我意识、意识被绑架、肤浅的自由)。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先有感受,再有真相;真相让人痛苦,但会给人力量,让人不再恐惧,顺势冲破绝境,在绝境中重生。

从电影《零点定理》看到“我们”的虚无

电影的内容设置得很巧妙,只是在情节上并没有很吸引人,难怪豆瓣影评里很多人都说没看懂、没意思。即便我想推荐,估计未必真的有多少人喜欢。其实我也是一样。只不过电影中有一点引起我的回忆和共鸣,想在日记里记下来。

电影中最成功地让我抑郁到呼吸不畅的地方,就是主人公Qohen用“我们”来指代他自己。每当他说他自己怎样怎样的时候,他都说成是“我们”怎样怎样。整部电影看下来,这么多的“我们”大大干扰了我的思绪,观影感受大打折扣,时有跳戏感,而我相信这恰恰是作者或导演希望观众体验到的效果。

“我们”,这真是一个巧妙的设置,它立刻让我联想到当我还在读博士、做科研的时候,我的所有演讲报告,都要用“我们”,we,来代替“我”,用来说明“我”的所有劳动和工作,都是集体的智慧,不能把科研成果据为己有。我的演讲的开头都是我们、我们、我们。这个“我们”,的确会在我不安的时候给我保护,就算我做错了也是“我们”在共同承担责任,但它并不会因此消除我最初的不安。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称谓弱化了我的存在感,当多年前我的自我意识仍然混沌的时候,只能在虚无中追求自我实现的梦,我于是更加倾向于听从导师、前辈的意见,大大推迟了我实现独立思考的时间。与其说是别人有意无意地把我当成工具,不如说是我自愿放弃自我,甘当他人的工具,在充当工具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能力的积累,实现社会化的成长。有些人的成长就在这个过程中停滞了,只是不断地积累知识、能力、地位、名利,建构出一个钢筋水泥的虚无城堡,从初级工具变成各种高级工具。而少数的一些人,走出“少有人走的路”,从虚无中找到存在感,穿透恐惧的迷障,发现真实有意义的人生。从“我们”到“我”是一个必经的最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在其中经历的各种成功和失败,都是在为了这个转变做准备。

电影的主人公Qohen在影片中被称作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他全部的辛苦和企盼就是为了接到一个电话,告诉自己生命的意义,重新点燃自己生活的热情。这真是一个充满现实主义的讽刺。在我的身边、我看到的、听到的,处处都是这样“有信仰的人”。他可以是信仰自由的人,信仰宗教的人,信仰幸福的人,信仰团队精神的人,信仰财富的人、信仰崇高品质的人、信仰奉献精神的人……他们每天辛苦劳作所企盼的就是由一个幻想中的人告诉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影片中的讽刺并非是一个批判,而是一种慈悲和共情。现实中的虚无太真实了,它并不是错的,它只是真相而已。每个人都走在路上,走在从“我”(比如Qohen回忆曾经年轻的自己)到“我们”(现在的Qohen)再到“我”(影片结尾时的Qohen)的路上。这些信仰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很多人寻找的方向错了;恰恰是信仰的对立面带来的虚无的恐惧让人南辕北辙,信念越深,背离越远。而只有从虚无中寻找真相,那里会有曙光。

这部电影如果看到你很憋气、想大口呼吸,那就对了。

————————————

P.S. 写到最后,我感觉虽然我的网站地址叫 www.SparklingAhead.com 显得很虚无,但它的确能表达出我看到的真相。对信仰的宣称会让人迷失,我可以暂时显得虚无,却不愿让别人因我而迷失。清明的觉知心,这是我能做的承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