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不是尊重
(2012-06-06 06:18:05)
标签:
张绍刚同情尊重世界观价值观二元对立正确弱者慈悲 |
分类: 时事评论 |
“在职场里没有绝对的弱者,同情要不来。”
“有错必纠,但该坚持的会继续坚持。”
“跟一老哥聊天,通了。想起几年前,程鹤麟先生说过:‘你这个当老师当长了的同志,老是喜欢追在别人屁股后面,碎嘴叨叨地说‘你得这样,这是为了你好’,你没站在人家的角度,怎么就知道你是对的人家是错的呢?’当年没理解这话,今天下午终于理解了。对于留学生群体,原来真的是缺乏了解,当不了解一个群体的时候,就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和建议;今年以来的各种沸沸扬扬,大多源自于此。所以,留学生的批评我很感谢,我会努力地区了解这个群体的所思所想,从身边的同学们开始。有问题的,认识、纠正,这是咱们经常跟同学们 说的,今天我对自己说!”
——————————————————————
张绍刚终于想通了。每当一个人的世界观变得大了一点的时候,他内在所拥有的慈悲心就会多一些。
好为人师的人,的确经常会说“你应该这样,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思维模式背后的逻辑是,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我一定是对的,那么你一定是错的。在这样的人的眼里,世界一分为二,他内在的价值观是二元对立的。
这时,每当他举起“正确的”大旗之时,他就是在严厉讨伐“错误的”一方。正确的声调越高昂,讨伐(暴力)的力量就越强。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语言和行为暴力。而在成熟的人眼里,这就叫做“无知无畏”。当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较小的时候,面对未知事物时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来的慈悲心、仁爱心就较少一些。
随着人的阅历增加,心智逐渐成熟,世界观变大了,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了,也就不那么容易发生冲突了,就表现得慈悲心多一些。缺少慈悲心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无论他的语言多么华美,都只是一个二流以下的水平。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在讲如何做人。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就是在成长的路上,有成长就有希望。
———————————————————————
“同情要不来”
同样的道理,同情弱者,是以强者自居的世界观,二元对立仍然存在。在这个世界观之下,强者受追捧,强者受尊重,强者理应获得好处,人人应该争当强者,强者为荣,弱者为耻,弱者要被淘汰,弱者要受冷落,弱者要被践踏。在强者弱者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中,才有“同情弱者”一说。
而对于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来说,世上并没有“弱者”。任何人都在用他全部的生命力,尽他所能地,做着对他本人最好的事情。即便有些事在外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甚至有人觉得“可憎与可恨”。但是一旦你走进那个人的世界,走得足够深入、深入到灵魂层面的时候,就会深深为对方的生命所打动。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表现得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用他全部的能力做一些对他本人来说最好的事情,任何人无法替代,任何人也无法从表面去改变他。所以,对别人的了解足够多、足够深时,就不会有“强弱”一说,在任何一个生命面前,只有敬重。
即便在职场,谁强谁弱也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一个人用极端的语言讽刺和批评别人,或者站在强者的位置“施舍”同情的时候,都是在以己度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揣测对方,把对方当作了弱者。这个出发点本身,就已经是把别人看出弱者、失败者了,就已经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了。随之而来的语言,脱口而出就是“你应该变得更好才对”。
真正的尊重,并不是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平等。即便面对一位考核不合格的职场人,你可以辞退他,但是由内而外的语言就会是:
“虽然你不适合我们这个团队/眼下这份工作,但是你一定有独特的闪光点,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祝福你能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未来。”
——————————————————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当你不能理解对方的痛苦的时候,也就没有权利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做就能变得更好”——任何人的此时此刻所呈现出的,就是他最好的自己。慈悲心带来尊重,可怜和同情只是一厢情愿的念头而已。
“有错必纠,但该坚持的会继续坚持。”
“跟一老哥聊天,通了。想起几年前,程鹤麟先生说过:‘你这个当老师当长了的同志,老是喜欢追在别人屁股后面,碎嘴叨叨地说‘你得这样,这是为了你好’,你没站在人家的角度,怎么就知道你是对的人家是错的呢?’当年没理解这话,今天下午终于理解了。对于留学生群体,原来真的是缺乏了解,当不了解一个群体的时候,就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和建议;今年以来的各种沸沸扬扬,大多源自于此。所以,留学生的批评我很感谢,我会努力地区了解这个群体的所思所想,从身边的同学们开始。有问题的,认识、纠正,这是咱们经常跟同学们 说的,今天我对自己说!”
——————————————————————
张绍刚终于想通了。每当一个人的世界观变得大了一点的时候,他内在所拥有的慈悲心就会多一些。
好为人师的人,的确经常会说“你应该这样,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思维模式背后的逻辑是,一方是对的,一方是错的,我一定是对的,那么你一定是错的。在这样的人的眼里,世界一分为二,他内在的价值观是二元对立的。
这时,每当他举起“正确的”大旗之时,他就是在严厉讨伐“错误的”一方。正确的声调越高昂,讨伐(暴力)的力量就越强。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语言和行为暴力。而在成熟的人眼里,这就叫做“无知无畏”。当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较小的时候,面对未知事物时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来的慈悲心、仁爱心就较少一些。
随着人的阅历增加,心智逐渐成熟,世界观变大了,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了,也就不那么容易发生冲突了,就表现得慈悲心多一些。缺少慈悲心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无论他的语言多么华美,都只是一个二流以下的水平。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在讲如何做人。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就是在成长的路上,有成长就有希望。
———————————————————————
“同情要不来”
同样的道理,同情弱者,是以强者自居的世界观,二元对立仍然存在。在这个世界观之下,强者受追捧,强者受尊重,强者理应获得好处,人人应该争当强者,强者为荣,弱者为耻,弱者要被淘汰,弱者要受冷落,弱者要被践踏。在强者弱者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中,才有“同情弱者”一说。
而对于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来说,世上并没有“弱者”。任何人都在用他全部的生命力,尽他所能地,做着对他本人最好的事情。即便有些事在外人看来很不可思议,甚至有人觉得“可憎与可恨”。但是一旦你走进那个人的世界,走得足够深入、深入到灵魂层面的时候,就会深深为对方的生命所打动。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表现得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用他全部的能力做一些对他本人来说最好的事情,任何人无法替代,任何人也无法从表面去改变他。所以,对别人的了解足够多、足够深时,就不会有“强弱”一说,在任何一个生命面前,只有敬重。
即便在职场,谁强谁弱也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一个人用极端的语言讽刺和批评别人,或者站在强者的位置“施舍”同情的时候,都是在以己度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揣测对方,把对方当作了弱者。这个出发点本身,就已经是把别人看出弱者、失败者了,就已经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了。随之而来的语言,脱口而出就是“你应该变得更好才对”。
真正的尊重,并不是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平等。即便面对一位考核不合格的职场人,你可以辞退他,但是由内而外的语言就会是:
“虽然你不适合我们这个团队/眼下这份工作,但是你一定有独特的闪光点,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祝福你能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未来。”
——————————————————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当你不能理解对方的痛苦的时候,也就没有权利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做就能变得更好”——任何人的此时此刻所呈现出的,就是他最好的自己。慈悲心带来尊重,可怜和同情只是一厢情愿的念头而已。
前一篇:父母育儿就是辅佐君主
后一篇:[转载]来一起研究客体关系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