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来一起研究客体关系心理学

(2012-06-20 03:55:13)
标签:

转载

分类: 网络转载
谢谢!写得又简单又清楚,转走了,希望更多普通读者能看懂啊。

微博让懒人变得更精练。。。好久写文章了,惭愧。尝试总结早期客体关系的几种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和你的童年有雷同,那必须的。

 

一 共振互动型

    这个嘛,是最理想的情况(也就是基本很难,大概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过来去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的幸运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所谓美妙的爱情,就是这种感觉。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二 以母亲为中心型

    当婴儿先对母亲报以微笑时,母亲没有回应。当母亲逗弄婴儿,婴儿笑了,母亲才报以微笑。只有母亲才能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即我的感受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一套方法应对母亲,建立“没有自己”的关系。这样的母亲需要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通常会打压孩子的自主性,把孩子正常独立发展当成病态行为,比如母亲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可心,一回家就关门不再把所有心理话都告诉自己。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功能,貌似完整的自我,但核心依然空虚,尤其在两性关系中,极难体验到真正的亲密。

 

三 无关反应型(当你是空气)

    孩子抓到一个蚂蚱,兴奋地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啊”或者“小心蚂蚱咬人”,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回应,无论正向还是负向的关注,至少关注的是同一个内容。若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她的反应与孩子所关注的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因称为“无关反应”。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无回应,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用莱因的名词叫“存在性焦虑” ,之前的文章《假自我与“不存在的痛苦”》就是在描述这种终极的痛。

 

四 情感逆转型(反人类情感)

    母亲似乎专门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比如莱茵的妈妈曾经把莱茵最爱的木马玩具烧了,理由是莱茵太爱这个玩具了。莱茵很喜欢一个姑姑,妈妈就禁止莱茵与姑姑单独相处。以前我以为自己的妈妈独一无二,世上少有,现在发现无论多么怪异的行为总能找到一大撮一模一样的故事。我妈妈花了三年时间不断洗脑,成功的让我相信大姑是多么可恶的人,大姑根本不爱我,我爱大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  反人类情感的故事多不胜数,最常见的,比如孩子表达自己的悲伤,父母会列举自己为孩子的所有付出证明孩子应该感到高兴和感恩,悲伤是没有任何理由的错误感受。更多耸人听闻又耳熟能详的例子详见之前的文章

《反人类情感》

  

 

以上类型可以综合运用,比如我是 5%一型+15%二型+40%三型+40%四型=婴儿样边缘型人格障碍(左边是我和母亲的关系类型,右边是对自己的诊断,当然,左边也是我和别人的关系现状。。。。),若觉得好玩也列个关于自己的等式,研究下早期客体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现状。

 

快速深入掌握心理学的捷径,就是研究自己。

 

想起个电影对白。

A:“请问你在哪里高就?”

B:“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A: “做什么呢?”

:“被研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