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书人生命 |
分类: 书人书事 |
书啊,书!
董桄福/文
37.
你以为书籍仅仅就是一些纸张吗?印上一些文字?或者再把这些印上文字的纸张装订成册?
记住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话:“同志!见书不是书,待书如待人,方可尽得其中真髓”。
看着书架上亲切的珍藏,的确有见书如见人的感觉了。也许,并非每本都要细读,只要觉得还在一起,还在眼前,还在书架上好好的呆着,同处一室。书真的如同人,与这样的一些“看似沉默却无所不知”的智者在一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一个藏书家病重,已经确定不久于人世,自己也被送到了医院。但是,就在老先生躺在病床上的最后日子,家里的儿媳就将老先生所有的藏书送到了琉璃厂,论斤卖了。
据说,孩子们都是从事生意的,不喜读书。那些书籍还占着地方,就像腾空房子,挪作他用。
这是藏书人的悲哀。人还没有死,书却先“殉葬”了。也是书卷的悲哀。无法最后一次与主人诀别。我想,那个老先生一定还不知道这件事,如果知道,怎么也不可能再留住最后一口气了。一个读书人,藏书人,生命的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是由书卷组成的。如果灵魂也可以绘制基因图,那么,这种人的基因中一定有文字的成分,纸张的成分,一句话,有很大的书籍的成分。
书卷既然被处理掉了,那个儿媳实际上也将病人谋杀了。
书与人,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些特别的关系,虽然更多人也许远离书本,但一定是因为那些真正的痴爱者将福分占了。
史曼尔说:“一个人常常靠了他所读的书而出名,正像他靠着所交的朋友而出名一样;因为书本和人们一样,也有友谊。一个人应该生活在很好的友伴中间,无论是书或是人。
书人过的就是一辈子与书籍相处相伴相濡以沫的一生。诗人高法莱甚至把人生当作书本来看:“一个人好像一本书,人诞生,即为书的封面;其洗礼即为题赠,其啼哭即为序言;其童年即为卷首之论见;其生活即为内容;其罪恶即为印误;其忏悔即为书背之勘误表;有大本的书,有小册的书,有用牛皮纸印的,有用薄纸的,其内容有值得一读的,有不值卒读者。可是最后的一页上,总有一个‘全书完’的字样。”
如此看来,那个狠心的儿媳,似乎真是过于急躁而犯下谋杀罪了。她也许觉得不过就是一些废纸,老先生的一生就那样轻飘的论斤论两,几块几角的送到了旧书铺,可能心里还在抱怨,老人为什么不多留点现金,不要将钱财浪费在这些占地方而又毫无用处的书卷上呢!
人生在世,多么的不同。尤其是面对书籍,面对智慧的时候,嘴脸何其的相异。
突然就想起流传在法国队一句名言:对狗来说,宁可喜欢大粪,也不要香水。有什么办法呢?
不知书的人对待书难免就要犯这样的过错。
纸张虽然轻薄,世莫与之比重。书卷只是纸张,思想贯通恒久。
不解书情,不查书颜,不知书理的人究竟是能懂得这些的么?
书就是人啊,书就是书人生命的载体。书长存,则逝者的思想永在。
但愿,不要因为不读书的无知而犯下无法救赎的罪孽。其中最重的,大约就像刚才说到底那位,就一个简单的动作,将一个亲人谋杀了。
那些卖掉的书是那个藏书人的灵魂所在。
我多么遗憾,不能见到那些书中的哪怕一本一册,要是能够,也许可以通过那侵染着藏书人灵性光泽的书卷为生者守住呼吸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