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啊,书!(三十一)

(2007-11-16 16:33:12)
标签:

人文/历史

阅读书名

分类: 书人书事
书啊,书!(三十一) 

书啊,书!

 

董桄福/

 

36.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人有自己的名字那样。
  读书还可以只读书名——精读书名。
  试着从一本书的名字进入书籍内部肥沃的田园。
  人的名字据说与人的命运有莫大的关系,每一个字都是有内在灵力的,一经使用,就会与使用者的生命产生千丝万缕的连接,互相影响,作用,消长,直至让整个的命运道途发生巨大的转弯。
  其实,不仅人,不仅书,万物都一样。
  一经命名,就给这个被命名的存在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生死与共,一个名字会与万物的命运在宇宙之海共潮翻。
  有一天,我正在电脑前写作,偶然之间往书架上瞟了一眼,猛然发现书籍在架上的排列很有意思。其中几本书偶然的列队却呈现一个生命的终极道途。于是我顺手记下,成了一首题为《排列》的短诗:

    《你往何处去?》
    《荒凉天使》!
    《在路上》,
    《万里任禅游》!

  似乎还是对话,四本书名的排列,刚好是每本书籍的内在基因的展示。这些书籍探讨的也正是生命旅途中的种种追问。
  《你往何处去?》是1905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波兰作家显克维奇完整再现基督教兴起的史诗巨著。主人公保罗在殉难前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彰显爱和信仰的伟大,这就是书的主题。
  《荒凉天使》则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荒凉天使”的手记,孤独、迷狂、悲哀而充满质疑——正如金斯堡在《嚎叫》里曾经写道的:“每一天都是永恒,每个人都是天使。”有一天,作者“独自来到荒凉峰顶,将其他所有人抛诸脑后,将在这里独自面对上帝或者我佛如来,一劳永逸地找出所有存在和苦难的意义,在虚空中来去自如。”凯鲁亚克在荒凉峰上63天的孤绝世界里冥思沉吟,试图参悟生命的玄机,然而下山后他又不得不重新让自己淹没于生活的洪流。他用脚步丈量美利坚合众国的宽度和广度,并穿越不同的国度,然后再度出发。
  《在路上》也是凯鲁亚克的作品。这本书是作者在1951年4月2日至22日的20天时间里一气呵成的,全文只有一段,且没有标点符号。手稿用打字机打在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上的。据说他为了自己的写作不被打断,事先把10多卷12英尺长的打印纸粘在一起而成,此后一股脑就交给了出版社。因为没有标点、没有段落,《在路上》一开始受到众多出版社的拒绝。
  直到1957年,《在路上》得以出版,立刻吸引了众多青年读者,美国也因此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背包族踏上了漫游之路。
当然了,这些追问道结果都是为了最后一句,也就是最后一个标题所昭示的内涵。那是生命的一种大境界,类似于庄子笔下的“逍遥游”:
  《万里任禅游》:罗勃·梅纳德·波西格的著作。1968年,波西格与长子克里斯多佛(Christopher)共骑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1974年,这本追记该次旅行的作品,在被120家出版社拒绝后出版,旋即成为超级畅销书,第一年即销售达百万册,其后十余年间仍一直高居畅销书架上,并被美国读书界选为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小说作者也以登山为例,说明登山不是为了获取爬到山顶的经验——环境比目标更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阐述了作者如何在自然中寻找“良质”的过程:“如果你只是为了爬到山顶,这种目标是很肤浅的,维持山的活力是靠周遭的环境,而不单单只是山顶而已。但是没有山顶,你便不会有山的周围。是山顶界定了周围。”
  我要说的是,这些书籍的名字本身已经让人有太多的想象。名字本身似乎已经在揭示书籍的内函。生命旅途的种种感受从书名可以让人浮想。
  就像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生活在别处》一样。我喜欢这样的书名,这种名字的哲学意味让人尚未开卷已经思绪千扬。
同样深邃的标题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个“名字”就将故事讲透了。作者在结尾写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这就是真正的“百年孤独”。
  如果,这样的名字让人觉得哲学意味过于浓郁,有很多轻松好玩的:1936年生于瑞士的儿童文学作家舒比格有两本书,名字妙不可言:《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怎么想就怎么好玩。世界本来真的难以说清楚长幼大小,偏偏写“它”年纪还小的时候。另一个书名一样的玄奥:《有一只狗,它的名字叫天空》。嘿,看见名字就要想,这只叫做“天空”的狗会是什么样的呢?那会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刚看到一本书取名《片面之瓷》,有趣。是一本历代瓷器碎片收藏的专书。也算是书如其名。碎片者,片面也。这样的收藏本来就属于稀有,话题自然也“片面”。“瓷器”也是碎片,不觉得妙么?!
  阅读书名是一种鉴赏力的验证。实际上很难说哪种标题好。每一种文字的组合方式都会带来独特的语音语义效果。我想说的是,就一本书的欣赏和评判,名字其实也是重要的元素。想要真正懂得一本书,名字也是一个值得仔细阅读品鉴的部分。就像恋爱中的人,会将恋人的名字在梦中也温习一样,一本书的名字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帮助打开阅读的窗口。
  事实上,就进入书店的成千上万书籍的命运而言,书名和封面设计差不多称得上是两大“卖点”元素。一本书在读者群中的走向,名字引领着。
  现在,看看架上,书名是怎样排列的,阅读过那么多的书,现在认真的阅读一次书的名字,只读名字。
  想想,记得多少书籍的芳名,就像一个游戏:闭上眼睛,眼前可以浮现出多少朋友惊心动魄的名字!
  随之,想象名字背后如花似玉的脸。想象封面上沉郁或者青葱的表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