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书啊读书藏书买书 |
分类: 书人书事 |
书啊,书!
董桄福/文
1.
“书啊,书!”
这样三个字加两个标点,想要表达什么?我想爱书的人,藏书的人知道,各种书癖、书瘾、书狂知道,那些书虫、书痴、书蠹、书淫……知道。
面对书,甚至只要面对“书”字就有一些人坐怀即乱,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眼放蓝光,双手跃跃欲试,双脚做好奔跑状,腾挪状,一鸣惊人状,展翅盖顶状。这世界上就有这样一些人,就像那些怀春期的少女谈白马王子,像老男人回顾初恋的女友,只要书籍的话题进入身体,就如同受到病毒的进攻一般,很快就会把持不住,语速加快,把眼光四处扫射,好像眼前所见就是初版,善本,签名本,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成为所爱书籍中跌宕逍遥的人物,而自己就在书籍所描绘的故事中,长袖善舞,长歌当哭……
这书到底是怎么一会事情啊?!
到底是?
翻阅古今中外的读书典故,如此的痴人少么?
似乎那个软软的纸张搭建组阁的一个方块似的造物就是一个政府,一个国度,一个时代,一个世界。
似乎里面拥有生命的全部。
赞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
该有的一切都有啊!
书中自由,是啊,这不是笔误,这是书中潜在的一种价值:自由!
“自由”最终会达成“自有”。
书啊,书!
file:///D:/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CD002777-0089.jpg
2.
书只是一些纸张和文字的简单组合,我自己装订过书,不用多麻烦就可以成了。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组合会具有无限的吸引?会让如此多的人拜倒在这样的纸张房子脚下?
一本书最核心的成分其实并非纸张,也并非文字,是隐藏在这些东西背后的魅力。
书籍诞生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很多人的劳作,将这种魅力注入到其中。
我记得我制作一本空白的《生命说明书》的经验,那是一本几乎没有文字的书籍。封面是我的一张看着世界的照片,同样的场景,封底将眼睛闭上了。内容呢?实在很简单,翻开以后,有一首诗歌:《我知道我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整个宇宙》,然后就是很温和的道林纸,微黄,光洁,纯净,没有任何图文,空白纸张,150页。
封面标题《生命说明书》。
这是什么样的书呢?
这是生命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厚厚的纸张,书页,但是我到底领悟到什么?
只有一个:我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整个宇宙。
其他的一切,要么还不明了,要么已经不用说明,谁在生命的开始又带来一本说明书呢?
难道不是一个空白?
托马斯·摩尔说:“如果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本手工装订的、宝贵的、充满美感的书,从这里边学习潜存于一切书中的魅力和各种书写及朗读方式,那该是何等好啊!……奥秘就是在魅力存在的那些特别事例中发现魅力,学会如何把魅力带进我们的个人生活。”
我的制作经验完全符合摩尔的魅力哲学。一本书的价值是一系列的综合体,最出彩的是精神内涵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注入。
简单的纸张,文字,甚至空白开始变得异常的丰富了!
file:///D:/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5692a6630200135s.jpeg
3.
总有人看着书房里越来越多的书籍发问:都读了吗?
每个书房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个书房的主人对这样的问题又都会有些尴尬。
回答真话,没有读完,肯定没有读完,每个称得上书房里的书一定只是读了一半,不断增加的书也一样只是读了一半,虽然寄希望于更空闲的时候可以读完,但是书籍不断增加,即便藏书家临死也还是只能读掉书房中书籍的一半。
这是真话,但是这句话往往会损伤自己,特别是问问题的人水平太低,不懂书籍更多价值的时候。
要是回答,没有读完,那么,书房里面放这么多没有读过的书籍就成为附庸风雅了。
要是回答,都读完了,听的人会很佩服,但是自己内心的脸却会一阵潮红,那是自我戏耍的红,羞愧的红,说假话以后的红……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造成这种尴尬,只有一个原因,问问题的人与书房主人并不在一个频道上。
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用来阅读的。
或者说,并不是每本书都要去阅读他的文字。
举例说,在我的书架上有一些书籍有几个面孔,我是指几种版本,不同的装帧设计,不同的出版社,但是,内容是相同的,我为什么会在已经拥有一种的情况下再买来新的版本呢?
我的目的很清楚,并非为了阅读。
我只是想要拥有这本书的不同版本,样式,出版日期,插图,或者别的意义,全部是书外的意义,我是指内容以外的意义。
这些才是新买的书籍的真正意义。
对此,托马斯·摩尔也说:“我的书架上有几本书,我之所以喜欢见到它们在那里,完全是因为不可缺少它们的陪伴,尽管我毫无阅读它们的意思。……书就是书……重要的是要记住,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它还有一种灵性,在灵性中存在着它的魅力。”
一个不了解这一点的人就老是会问:都读了吗!
当然,从灵性感悟的角度,全读了,在决定买下一本书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读完了。读完以后觉得那是一本好书,需要珍藏,或者有可能重读,才买下来的。
放在书架上只不过为了今后再次,记住,是再次阅读,查考,备用,重温而已!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