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书话听书讲话与书对话替书说话 |
分类: 书人书事 |
闲话“书话”
董桄福/文
自称“书虫”,也就只是一只虫子,像日语所表达的:书虫,乃铅字中毒者。这中毒者就难得清醒,只是兴致所至,随意阅读,收藏,写作……也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比如阅读,“书话”是我喜欢的其中一种类型。从这个词开始就喜欢。“书话”将主体“书”与其关系并列称“话”,贼有意思。
书话者,书之说话也!这类文章一定会表达出书籍的种种:装帧,内容,开本,版次,定价,用纸,色泽……不一而足,男人在一起经常谈论怒人,书虫在一起一定就谈论书。说书的方方面面……几乎会指涉到有关书籍的前世今生。似乎是书籍的自述,在向那些热爱书籍的人喃喃自语,倾情诉说自身家世。听这样的书籍说话,岂不快哉!
书话者,与书对话也!不过,读“书话”的过程也并非全程洗耳,不时的也会将自己的心情融入阅读的过程,与书籍交流总是会有太多的喜怒哀乐,风云变换只在纸间。话说回来,也就只有书籍能这样,“纸能如此,尚无别样”。这一页还是蔚蓝晴空,翻过一页可能就是雷鸣电闪了。肯定有很多不懂的想要动问。这就是读书,求知,诉情,施爱,增慧,一般来说读书的过程总不会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书话,是在与书对话。
书话者,为书说话也!有时候,也会将主动权抓过来,发心动之感,做不平之鸣。书籍或者蒙冤,或者命运不济,流通不畅,生不逢时……这些坎坎坷坷的经历并非人所独有啊,书籍也会遇上,总得有人为之呐喊,说出书隐藏内心的种种潜在愿望吧!书话在这种时候就算是为书说话啦!
眼下流传的大部分与书有关的文字,几乎都算得上是这类书话,为书说话,为书表达,替书籍呐喊,替书籍寻找读者。
书籍本身算是有大智者的风范,虽然内心千言,不遇到知音绝不会自行翻开。即便是“清风不识字”,随便翻翻,也仅是夏风过处,裙裾飞扬,清风本身也不可能彻悟其中奥妙。
看到的不过是书籍的身体而已。
作为一本书真正的内心有几人识得懂得。就像人,想要在茫茫世间找到二三知己谈何容易?
所以,总得有阅读的伯乐,为千里马呐喊。世间书话大抵如此。
有人说了,呐喊就吵闹了。
也未必吧,有呐喊总比永恒静默要好,有声音,哪怕只是呻吟,总知道还有呼吸,还活着。
书籍也需要以活的姿态面向爱书人,放下身段,进入人的世界。
书话做了这样一个桥梁。
当然,书话事实上还是与书籍的一次次恳谈,一次次深夜不寐的摩挲,一次次回忆的浪潮越过爱书的心情边界,记录那些涟漪向无穷之地执着的逍遥。
爱书话自然也就会搜求书话,现在,回头看看,书架上也有数百本书话了,这些“话”如果用人类交流的语言,用声音,用表情,用深情的语调表达,大约一年不出门也可以在交谈的氛围中常驻了吧!我想。
2007年9月11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