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血热雪冷 |
回 声
——一部小说和它的评论文本
探索小说连载之三●董桄福
3
“故事开始——,请注意”!经过你的提醒回过神来的评论家回声似的喊起来,他像猛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变得滔滔不绝:“一个美丽的故事就要在枯燥的叙述之后出现,请引起重视。”他声音宏亮,具有久经沙场的大将风度,人们根据他讲话的潜词造句、习惯动作和富于变化的富含音乐美的口气,立即可以判定,他一定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手笔评论家。经他指点,这篇作品的优点和缺点都会昭然于光天化日之下,泾渭分明地涌入人们久旱的心灵。
“这第3部分是整部作品的命脉”,他说,“是希望的曙光,是通向未来的隧道。这一部分故事,必将以其金光灿灿的形象,纷繁有趣的情节震撼我们的灵魂,尤其是我”,评论家的最后四个字吼得刚劲有力,掷地有声:“作为《回声》这篇小说的评论家,我将相当重视将要出现的细节。我同时以我的职业教养提醒读者,这是非常深刻的一部分,关系到对整部作品的理解。就像公安人员办案,我评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将依据作品本身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依据整个作品的氛围显现的力量。我不会像普通评论家那样,被作者各种各样的声明所蒙蔽。以前我就是这样工作的,我感觉到了我的事业的神圣。并借此赢得了荣光。作家信任我,读者爱戴我。曾记得,我当年评论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那部名为《麦田守望者》的长篇小说,所写的那篇叫做《“麦田守望者”:理想与现实的迷惘》的长篇评论,就十分有力地对塞林格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作出了准确率惊人的评价。我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即是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大程度上与主人公霍尔顿的遭遇相吻合,既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折磨得很苦,又一步也脱离不开这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迷惘,彷徨,犹豫不决,在时代的漩涡中转来转去,像一个挂在树上摇来摆去的钟摆。对不起,我扯远了,但我想以此证明,这篇《回声》正具有这类特质。从前两部分的情况看,作品暗示了一种特别的心态:类似于无所事事,又总得干点什么。我要说,这篇作品要揭示的正是人生在世所要遭遇的使灵魂不能走向安宁的诸多因素。比如那个互相重复说话的细节,那些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资质、不同修养的人说着同一句话的细节。如果我没理解错那就是‘回声’的含义所在。人在这个世界上互为影子。大家都说:‘天气真好’,教授这样说,皮鞋商这样说,幼儿园的班长也这样说。这难道不是一个可怕的回声事实。尽管我们不知道所有这些人的心里正盘算着什么高尚或者罪恶,但从表面上你再也区分不出来了。小学生因为说了‘真不错’这句话而变得像一个十足的绅士,而绅士则因为一再重复‘真不错’而成了一个令人反感的70岁丑老太婆。这正是这篇作品的前面两部分隐约展示出来的可怕的人生现实。但是,请注意,我将着重研究第3部分的故事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我已经说过,我们对一部作品的好坏优劣决不可听凭只言片语。特别不应该局限于关于《回声》的多方面联想和暗示,这些当然重要,但毕竟不是作品本身,只能作为作品以外的参考。我们绝不能因此抛开原作。当然了,我虽然这么想,但难免有失误的时候。甚至连我自己也难免会在所谓评论之外的路上走得过远。为此,我要再次提醒诸位,特别注意第3部分的内容。我在评论的后半部分将会着重研究这一点。研究这个关于《回声》的实证材料,这类铁一样的事实。我记得我以前强调先不要谈故事是为了全面的做好进入故事的准备。就像一个登山运动员登山那样,他至少得先准备准备吧。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准备工序,可以对作品展开必要的深入分析了。让我们先看看故事的第一句吧,这是关键。”
评论家的精彩批评刚刚进入喘息阶段。作为读者的你突然惊呼,“又上当了”。这渴望已久的第3部分文字被评论家搅扰得不知去向了。那个故事刚冒出开头,就如同新出土的竹笋马上就被来路不明的人挖走,你不知如何是好。从没想过读一篇小说也要遭受如此不可言传的折磨。万物都在干扰你,你就像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大会场中心,周围都是人,你被围困得严严实实,有些不知所措,手忙足乱。想要逃离而不得。你决定一辈子不再受这份洋罪,特别是那个饶舌的评论家,一直在搅扰你的阅读,打断你的思路,破坏你宁静的心绪。看来小说家是没有错的,不是没有故事,不可能没有故事,而是故事被别的众多的东西、巨大的无以抗拒的回声掩没了。这能怪谁呢?
你真的有些精疲力尽了,四面八方却不断有回声袭来。你决定不再搭理。但是,由于刚才的烦躁,你终于支持不住,倒头便要睡去。可别做梦哦,你用最后一点意识提醒自己,慢慢闭上了眼睛。
可是,你突然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睡着,似乎是在梦中,又似乎不是。你突然梦见自己开始接着那篇没有被读完的小说写下去,你突然开始从读者变成作者。恍惚中,你的确以为世界发疯了,你怎么会突然去写一篇叫做《回声》的小说,开始无休止地编造故事。
你实在想不通,但你想弄明白这件事。
你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