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边读边裁毛边本《饥不择食》——书事日记(1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相关评论 |
边读边裁毛边本《饥不择食》
——书事日记(129)
2015—7—20 星期一
上午,参加例会,领导安排校对书稿。室内编辑高效课堂实验成果集《实践与探索》,按照编排单元分配每人约有四十个页码的校对任务,星期四下班前交稿。
收《商洛文化》二○一五年第二期。“关注(特别推荐)” 刊发贾平凹《<老生>后记》;“档案”刊发侯占良《大坑里的“何提辖”》,记述作家何丹萌在商洛文化馆创办《商洛山》小报的那些琐碎事儿,读来有趣。
收柞水县文联《牛背梁》二○一五年夏之卷。“聚焦(特别推荐)”刊发方英文《文学长子》;“散吧(散文)”刊发朱文杰《西府海棠》。
收武汉大学图书馆《文华书潮》二○一五年第二期。“书评”刊发毛本栋《故纸里的探求真相之旅——吴心海<故纸求真>》;马红亚《为求知治学而读书藏书——时永乐<墨香书影>》。
晚读《饥不择食》。“这是一本与吃有关的书”,“主要是六十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全书借用五本与饮食有关的古籍名作为标识,分为“养小录”、“梦梁录”、“醒园录”、“中馈录”、“清嘉录”等五部分。选读《油炸干儿》《麻团》《茶之惑》等篇。
2015—7—21 星期二
校对书稿《实践与探索》之“导学案选编”部分,斟酌字句、标点符号,认真做好一稿校对,改正差错。
晚读《饥不择食》,札记。《金刚脐与蜜三刀》是两种甜食点心的名字,因其不同形状而命名。《南京豆》其实就是花生,南京人赐花生别名“南京豆”,这一说法还是第一次得知,可见南京人是多么钟情于花生了,南京的玫瑰花生米很好吃。读这篇文章,看似作者在回味难忘的童年吃食,其实字里行间呈现的是一种饮食文化,诗文典故融入其中,读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
《柏果树》只留下一个地名,柏果树已不存在。看似作者在写一棵树的兴衰,演绎的是世事的沧桑变迁,“当年古巷旧宅了无痕迹,留在记忆中的,只有白果的清香了”。
2015—7—22 星期三
午后,为单位编辑书稿撰写后记,下班前交稿。
今日心情不好。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儿,晚网上与朋友闲聊,稍微得以缓解心情。闲翻手边书,也看不进去,沉闷。
有些事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可能自己过高估计了自己,才适得其反。
2015—7—23 星期四
一大早起来,出外散步,调整好心情,忘记不愉快的事儿,路在前方,一直走下去,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晚读《饥不择食》。读《三棵青菜》一文,写除夕夜母亲让“我”出门打半斤散装白酒的事,路遇三棵青菜出售,卖家不要钱,只要半斤白酒来换,在“换”与“不换”的思想纠结之中,依然抱着父亲喜爱的白酒回家。读到父亲说的话,“我也想吃青菜呢!”让人心里不觉酸酸的。文中插叙南京腌菜历史悠久与技艺精湛,让人增长见识。
2015—7—24 星期五
从单位综合室领取新出刊的《商洛教育》二○一五年第三期,“文苑”副刊发表散文《北山杂记》,三千一百余字。
晚读《饥不择食》。读《大萝卜》,一篇三千余字的随笔,从《南京方言词典》释义“大萝卜”引入话题,述说南京盛产大萝卜的种植历史与南京著名的萝卜产地,引述南宋、晚清、明清等学人对南京大萝卜的记载和评说,谈及作者小时候常吃青萝卜的事儿,怀念南京街头萝卜丝饼的香脆味儿,往事一去不复返,唯有留在记忆里。
2015—7—25 星期六
午后,商洛气象台发来短信:骄阳似火天酷热,防暑降温需谨记。高温未退,暑气未消。
不出门,搬来竹躺椅,坐在南窗樱花树下,闲读毛边本《饥不择食》,小刀裁开目录页,一一过目,看到最后一辑“清嘉录”,读《要吃冰棒马头牌》,以解暑热。
“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每逢炎夏,南京的街头巷尾,小贩悠扬的叫卖声如知了一样终日不断”,绿荫如盖的法国梧桐树下,小贩手不停地向冰棒箱中摸冰棒,冰棒的滋味深深印记在作者的记忆里。由马头牌冰棒联想到“防暑降温”,回忆一九五八年“吃饭不要钱”的大食堂,人们共用一锅防暑降温汤,清心解暑热。“民间传统的防暑降温饮料,是绿豆汤或赤豆汤。”“最能让孩子开心的夏日饮料,是鲜榨甘蔗汁。” 薛冰先生在谈及“防暑降温”一词,说到那个年代人们艰苦的饮食生活,让人深感“苦涩”。有趣的是作者在南京钢铁厂工作因厂里发“防暑降温茶”而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也算是件乐事。读薛冰先生的文字,总让人生发联想,也许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文中所谈的生活自己也经历过,有所同感。
读这一本与吃有关的书,“意在食外”了。
2015—7—26 星期日
周末,好读书。阳光明媚,窗外的知了在叫,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时断时续,好像一场场演唱会,此起彼伏。不听也罢,去书房读书。
续读《饥不择食》。读毛边本自有一种情趣在。摸着毛茸茸的书页,用小刀轻轻裁开一页,读完再裁开另一页,享受书页沙沙作响的裁书声与裁书时的那种新奇、兴奋之感,边读边裁,也是一种阅读的美好享受。选读《年声·年色》《春来野蔬发满城》《三秋滋味》《冬至大似年》等篇,识见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风俗、风味,分享作者笔下的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