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包罗万象 亦有深度

标签:
浅阅读书店包罗万象成都藏书票 |
分类: 书式生活 |
阅读日常化 对这个时代很有必要
现在家里的藏书有六七千册,大都是一册一册从各种书店里淘出来的,这其中也不乏出版机构先期推出的诸如试读本、简本,以及毛边书等等。有意思的是,藏书票收藏家、制作者崔文川先生还专门给我设计了藏书票、信笺。除此之外,我还收藏得有陈子善、谢泳、王稼句、蒋蓝、吴鸿等作家、诗人、学者的题签本。
我在成都生活近20年,对成都生活的熟稔自不待言,由于我对图书信息的熟悉,加上酷爱阅读,常常逛成都的大小书店,说起成都的书店,真是如数家珍,还专门编制了成都书店文化地图。著名的书店达人钟芳玲就笑称我是成都的“书童”。
在我看来,阅读的日常化对这个时代来说尤其有必要。整个阅读的过程漫长而连续,伴随着静默和沉思。这个过程既是对当今碎片化时代生存的反思,也是阅读行为本身的一种回归。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尽管有人感叹浅阅读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但不能否认的是,即使是浅阅读,对社会的贡献仍然是有增无减。阅读这种接触世界的方式虽然古老,却依然有效,哪怕是一册简单的书,也大有可能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方向。
微博式读书札记
我爱读的书,以前是虚构作品居多,近几年偏爱非虚构作品,笔记、随笔、书信等等都有,如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流沙河的《正体字回家》等等,都给人以深思。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正是在思考之下,才有了意义。
2014年,我家被评选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其评选条件之一就是不仅爱书,还参与到全民阅读当中去。我除了写作、逛书店,在2012年还主编了一套“读书风景文丛”,今年又主编了一套“书虫行旅书系”……因此,也被读书圈内人公认为民间读书的推手。
常常浸润在网络媒体当中,使我对传统阅读和移动阅读有更充分的理解,诸如豆瓣、博客、微博等,我都是最早的尝试者。我还是“微阅读”的积极倡导者。在我的博客上,“微阅读”——微博式的读书札记写了很多年,让人想想都觉得头大:如此海量的工作,一般人实在坚持不下来。在我的规划里,这个微阅读系列也将陆续结集出版。
时下的阅读方式还流行着一种微阅读。有人看到了“微”就以为是浅阅读,距离深度阅读有一定的距离。微阅读所表现的形式固然是短、快,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甚至于跟阅读专家的阅读理念相比,也不差,也有深度。其实在阅读这回事上,不同的人群具有的阅读口味很显然也是有差异的:重口味或小清新,在阅读内容上,偏好文学、社科,甚至是娱乐生活,都是有其价值的。但这很显然并不能构成对常态阅读的威胁。